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为何特朗普欲解雇鲍威尔,却最终选择作罢?

发布日期:2025-07-26 02:14:37 点击次数:141

华盛顿有两位“总统”。一位住在白宫,任期四年,盯着选票。另一位在埃克尔斯大楼里办公,任期十四年,守着印钞机。当白宫想让印钞机为选票服务时,一场关乎全球经济命脉的风暴,便无可避免。

这出戏的主角,是唐纳德·特朗普和杰罗姆·鲍威尔。他们的对决,远不是一场口水战,而是一场对美元根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终极拷问。这根基一旦动摇,后果会由我们每个人来承担。

一、一位盯着选票,一位盯着账单

想看懂这场争斗,得先看懂这两位主角屁股底下的椅子。位置不同,看到的风景,盘算的得失,自然天差地别。

特朗普的逻辑简单粗暴,却也人之常情。大选近在眼前,他需要一份光鲜亮丽的经济成绩单来装点门面。股市高歌猛进,失业率屡创新低,这比任何竞选口号都管用。他就像一个急着要在终点线前冲刺的赛车手,只想一脚油门踩到底。所以,他迫切希望美联储降息,释放更多的廉价资金,给火热的经济再浇上一勺滚油,让繁荣的烟火再绚烂一些。

当他看到鲍威尔对降息踩刹车,嘴里还念念有词地念叨着“通胀风险”这道紧箍咒时,那种恼怒可想而知。他需要的不是一个瞻前顾后的领航员,而是一个听话的油门。据说,他甚至在内部会议上晃动解雇鲍威尔的信件草稿,这种赤裸裸的威胁,几乎是在撕毁过去几十年白宫与美联储之间心照不宣的君子协定。

而鲍威尔,他守护的是另一本账。美联储的使命,是驾驭美国经济这艘巨轮,在通货膨胀的暗礁与经济衰退的冰山之间,找到一条安全航道。这活儿要求的是长远眼光和专业判断,而不是一时的政治激情。

他深知,为了短期政治利益而打开货币的水龙头,就像饮鸩止渴,今天有多痛快,明天的宿醉就有多猛烈。他手里的利率工具,必须依据冰冷的经济数据来精微调校,绝不能听从后座乘客的大呼小叫。

这场冲突的本质,是一个想用兴奋剂换取冲刺速度的短跑选手,与一个担心选手赛后猝死的队医之间的矛盾。一个是眼前的政治得失,一个是长远的经济健康。

二、历史的墓碑上,刻着“听话”二字

想让央行行长“听话”的总统,特朗普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但历史这面冷酷的镜子,照出的几乎全是灾难。

翻开上世纪70年代的旧账本,尼克松总统与时任美联储主席阿瑟·伯恩斯的故事,是所有央行行长的噩梦。为了赢得连任,尼克松向伯恩斯施加了巨大的政治压力,逼迫他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伯恩斯,这位本该独立的守护者,最终选择了屈服。

结果呢?短期内,经济数据确实漂亮,尼克松也如愿连任。但廉价货币这头猛兽一旦出笼,就不会轻易回到笼子里。恶性通货膨胀接踵而至,物价飞涨,民众的财富被稀释,美国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年的“滞胀”泥潭——经济停滞与高通胀并存。

直到铁腕人物保罗·沃尔克接任美联储,不惜以一场剧烈的经济衰退为代价,才最终斩断了通胀的魔爪。这段惨痛的历史,至今仍是金融界的必修课。

如果觉得70年代太遥远,那就看看今天的土耳其,一出活生生的悲剧正在上演。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是“高利率是万恶之源”这一奇谈怪论的忠实信徒。他随心所欲地干预央行,接连罢免了数位不肯降息的行长。于是,土耳其里拉的汇率一泻千里,通胀率飙升至天文数字,普通人一生的积蓄在几个月内化为泡影。资本疯狂出逃,国家信用濒临破产。

华尔街那些嗅觉最灵敏的鲨鱼们,对此看得一清二楚。摩根大通的掌门人杰米·戴蒙就曾不加掩饰地警告:“任何试图摆布美联储的尝试,最终都会得到与你期望完全相反的结果。”这句大白话的背后,是无数国家用真金白银换来的血泪教训。

三、总统的权力很大,但大不过市场的信仰

那么,特朗普真能凭一纸解雇信,就让鲍威尔卷铺盖走人吗?

法律上,这事儿是个模糊地带。《联邦储备法》规定,总统只有在“有正当理由”时才能罢免美联储主席,但“正当理由”是什么,法律没说清楚。是政策分歧,还是贪污腐败?这个解释权,恐怕最终要闹到最高法院。但比起法律条文的纠缠,更致命的武器,掌握在市场手里。

美联储的真正权力,不是来自国会山,也不是来自白宫,而是来自全球亿万投资者的“信仰”。这份信仰的核心只有一句话:美联储的决策,依据的是经济数据,而不是总统的电话。一旦这份信仰崩塌,美联储就只剩下一座空壳。

想象一下,就算特朗普真的扫清了法律障碍,换上一个唯唯诺诺的“自己人”,会发生什么?这位新主席上任的第一天,就会被市场贴上“总统傀儡”的标签。全球投资者会立刻认定,美国的货币政策将不再可靠,充满了政治投机。为了对冲未来可能失控的通胀风险,他们会要求更高的国债收益率,会抛售美元资产。

这股恐慌情绪会迅速传导,推高美国政府、企业乃至普通人的借贷成本,最终反噬经济本身。特朗普想要的经济繁荣,可能瞬间变成一场金融风暴。这正是为什么,连他自己的财政部长都在苦口婆心地劝他冷静。

更何况,美联储从来不是主席的一言堂。决定利率走向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由12名拥有投票权的成员组成,他们个个都是浸淫多年的经济专家。任何一个被视为总统传声筒的主席,都很难在内部服众,其政策主张很可能在委员会内部就寸步难行。因此,解雇的威胁,更像是一种极限施压的政治艺术,而非一个可以轻易按下的核按钮。

四、棋局的终点,谁来买单?

棋局至此,特朗普和鲍威尔都在走钢丝。

特朗普的选择之一,是继续把鲍威尔当作“出气筒”。如果经济放缓,他可以把锅甩给“顽固”的美联储,这是政客屡试不爽的伎俩:功劳是我的,黑锅是你的。另一个选择,则是在鲍威尔任期结束后,换上一位更“懂事”的继任者。这看似诱人,但其中的风险,可能让他偷鸡不成蚀把米。

而鲍威尔,则在展示教科书级别的“太极推手”。他需要顶住泰山压顶般的政治压力,捍卫美联储的独立性,这是他的历史定位。但他也不能对经济数据中的疲软信号视而不见。最终,他很可能会选择一种“基于数据的渐进式降息”,既回应了经济的客观需求,也部分缓和了与白宫的紧张关系,同时向世界宣告:我的决策,与政治无关。

这场权力的拔河,看似发生在遥远的华盛顿,但其涟漪将波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决定着我们投资账户的起伏,决定着房贷利率的高低,甚至决定着超市里一篮子菜的价格。

它像一次对美国核心制度的压力测试,冷酷地提醒着我们:政治干预经济的欲望,如影随形,权力的边界,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场拔河的最终账单,会寄给市场里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