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被坑了!美国称温室气体无害,反而危害人类,幸好中国早有提防
发布日期:2025-08-06 17:32:37 点击次数:79
7月末,一则消息引发了全球环保圈的“地震”:美国环保局(EPA)即将宣布温室气体对人类“无害”,并计划全面解除针对发电厂、汽车制造等行业的碳排放限制。
更令人咋舌的是,美国政府高层还公开表示,“过度限制排放,反而会危害人类健康”。
在过去几十年里,正是美国联合其盟友,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不断推动“全球碳中和”、“节能减排”概念的全球化,几乎每年都在敲打发展中国家要求“降排保地球”。
而今他们突然180度大转弯,宣布温室气体无害、减排无用,这种戏剧性转变无异于当众自扇耳光。
估计科学界与环保界都懵了:美国到底是真“环保先驱”,还是只在乎自身利益的双标玩家?
如果我们稍微翻一翻全球环保政策的历史,就会发现这其实并不令人意外。
早在1992年,美国主导推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随后是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再到2015年标志性的《巴黎协定》,每一轮气候协议的达成背后,美国及其盟友的手笔都举足轻重。
他们不断呼吁全球节能减排,但同时从未真正对自身历史累积的碳排放负起责任。
在过去100年间,西方国家累计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是发展中国家的数倍。以美国为例,其人均碳排放至今依然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可偏偏在他们完成工业化、把污染产业外包转移之后,却摇身一变成了“气候正义”的布道者,要求其他国家节能减排、控制排放、发展清洁能源。
而当中国开始真正把“碳达峰、碳中和”付诸实践,甚至在新能源领域全面赶超欧美时,他们的“环保人设”却突然崩塌,话锋一转,开始宣称“排放温室气体没问题”。
如此反转,真的是科学新发现?显然不是。这是纯粹的利益计算——他们在新能源领域,彻底输了。
从风电、光伏到电动车,再到电网系统和储能技术,中国已经在多个关键能源赛道上对美形成全面压制。
连国际能源署都承认,未来十年内中国将在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中占据接近一半。
而美国自身却因技术落后、成本居高、产业链空心化,根本追不上。
他们心知肚明,如果继续执行《巴黎协定》的标准,那将意味着巨额的清洁能源投资压力、对传统产业的约束、甚至会严重拖累其制造业复苏计划。
特别是在“重新制造美国”的战略下,特朗普团队打算通过扶持本土工业重建“锈带”经济,而这些“老工业基地”恰恰是最倚重化石能源的——环保越严,他们越没得玩。
既然环保走不通,美国便索性扭转话术,说“碳排放无害”!虽然“打脸”,但这是战略自救,没办法的办法。
特朗普竞选期间已经抛出多项相关计划,包括终止新能源产业的税收减免、恢复煤炭补贴、松绑燃油车限制。而这,也正是中国必须警惕的地方。
因为当美国高调退出气候协议、恢复传统能源政策的同时,它正在悄然把责任再次转嫁出去。
一方面在舆论上说“温室气体无害”,另一方面却可能指责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数据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元凶”,煽动气候舆论。
好在,中国早有防备!早在美国变脸之前,我们就已经对这种局势做出了系统预判,并付诸了令人瞩目的应对。
比如,国家层面正在密集推进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计划——雅江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汉江补水计划等,都是系统性调整的一部分。
这些工程表面看是“基础设施投资”,但更深层次的逻辑,是为应对极端气候、能源结构转型、区域水资源再平衡提供保障。
换句话说,中国早已不是当年任人摆布的排放对象,而是主动构建自己的生态安全体系。
我们的目标并非为了某个“国际协议”而降排,而是为保障十四亿人口的水、电、气、食物安全做战略储备。
这种战略眼光在当前全球气候不确定性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极端干旱、高温、洪涝灾害、能源紧张——这些气候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将直接影响到粮食产量、电力供应、工业生产乃至社会稳定。
美国既然已经选择回归“煤炭时代”,我们不能再对全球碳中和抱有幻想。我们必须在“外部脱钩”前,把自己的内循环打通。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全国河网”建设到“新型储能”布局,再到“海陆双向通道”打造,中国的绿色战略并没有被西方态度所牵制,而是在逐步实现自主可控的资源调度与能源保障。
这不仅是环境工程,更是国运工程。
曾经将环保当作外交工具、对中国施压的美国,如今在面对现实失败时却仓皇转向!
而中国,反倒在“被打压”中率先走出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种历史反转,“谁在真正守护地球”已经不必多说,美国人从一开始就是带着目的的在做事。
文明的延续,不靠口号,而靠行动。今天我们所修的每一条河,每一座水电站,每一块光伏板,都是写给未来的承诺。
与之相比,那些动辄宣称环保无用、碳排无害的论调,终将随着滥竽充数的政客一起,被尘封在历史的讽刺段落中。
这一次,美国可以否定自己,但我们,不能否定明天。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 上一篇:洪森生平奋斗,却或晚年声誉受损?泰柬停战究竟谁之功?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