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袁崇焕的悲剧如何造成?当“甜言蜜语”,被当成了“海誓山盟”!

发布日期:2025-08-18 13:17:28 点击次数:131

明末的辽东战场,堪称大明王朝的无解困局。关外有后金骑兵天天敲边鼓,关内有朝廷的“猪队友”疯狂拖后腿,粮饷虽不足,事情却不少,标准的“加量不加价”。

此时大明虽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等军事人才辈出,但面对如此复杂局势,全都无力无天,他们或战死、或被杀、或投敌。其中,曾豪情壮志的袁崇焕,惨死在了自己的“伯乐”崇祯手中,是结局最惨的一个。

一、弃笔从戎,崭露头角

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一商人家庭,家庭条件不错,他自幼能文能武,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那时的大明朝,外有后金八旗军虎视眈眈, 内有朝廷腐败、朋党乱政、农民起义,标准的内忧外患。

袁崇焕忧心时局,弃笔从戎,他曾单骑出关考察地形。回京后,他自请守卫辽东,得到朝廷认可,被派往任职,开始在辽东崭露头角。

宁远之战,让袁崇焕一战成名。1626年正月底,努尔哈赤率后金大军进攻宁远,兵力号称20万。袁崇焕拒绝投降,坚守孤城,组织军民以火器抵御。他亲自登上城墙督战,打退了后金的多次进攻,并成功击伤努尔哈赤,导致其不久后去世。

本来,大明朝廷已经做好了放弃宁远的准备。袁崇焕却一鸣惊人,取得了自萨尔浒之战以来,明军第一次与后金正面交锋的胜利,因此震动朝野。以至于明熹宗朱由校称之为“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因此加封袁崇焕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衔。

第二年,皇太极率军进攻锦州、宁远。袁崇焕坚守宁远,派军驰援锦州。明军与后金在锦州城下爆发多次冲突,互有胜负,后金(清军)被迫撤军。

然而,在论功行赏之际,袁崇焕的麻烦来了。一是他此前曾与后金假意议和,二是后金入侵朝鲜时,袁崇焕未能按照朱由校的诏命“趁虚而入”牵制后金军队,被大明言官狂喷。熹宗朱由校也批评他“暮气难鼓,物议滋至” 。被皇帝如此评价,袁承焕压力山大,只得称病辞职,被熹宗批准。

二、我是“甜言蜜语”,你当“海誓山盟”

就在袁崇焕归乡之际,大明朝廷局势却发生了巨大变化。1627年8月,长期沉湎声色犬马的朱由校驾崩,弟弟朱由检继位,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崇祯皇帝。

崇祯继位后,三下五除二迅速铲除了哥哥宠信的大太监魏忠贤,干得非常漂亮。然后,雄心勃勃的崇祯,开始力图振作,实现大明中兴。

崇祯心里,肯定是将哥哥朱由校归于“昏君”一类的。因为朱由校宠信魏忠贤,崇祯就欲除之而后快。而被“昏君”“炒鱿鱼”的袁崇焕,自然要被重新起用。于是,崇祯任命其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辽东,替代刚被罢免的王之臣。

可怜归心似箭的袁崇焕,还没到老家,就接到朝廷的任命,只得掉头北上,一路风尘仆仆赶回京城。

得遇明君,袁崇焕自然十分激动。抵达北京后,立即得到崇祯召见。朝堂之上,袁崇焕信心百倍地当众阐述了自己的“平胡方略”,即“倘皇上假臣便宜,计五年而东夷可平、全辽可复”。

雄心万丈的崇祯,听了袁崇焕铿锵有力的表态,顿时大喜,表示自己将“不吝封侯之赏”。见皇帝都表态了,在场的钱龙锡、刘鸿训等4名大臣,也纷纷跟风赞赏袁崇焕真乃是“奇男子”。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崇祯离开后,兵科给事中许誉卿马上质问袁崇焕其“五年复辽”的方略有没有水分。

其实,袁崇焕的“五年平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融资话术”,根本没充分考虑可行性。于是他只得老实答曰“聊慰上意耳”。意思是说点动听话,“忽悠”皇帝宽心的。

许誉卿一听,气的脸色大变,责备道:“上英明甚,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

袁崇焕无言以对,此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崇祯可是出了名的认死理、喜欢较真,又刻薄寡恩的帝王。袁崇当时高兴得昏了头,冷静下来后知道怕了。但君无戏言,夸了海口的袁崇焕,只得死马当话马医,闷着头的往前冲了。

此时的袁崇焕与崇祯,很像热恋中的男女。“渣男”袁崇焕说的“甜言蜜语”,其实只是为了哄“美女”崇祯开心,从而在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受到重视。而崇祯却当真了,他把袁崇焕用来忽悠他的“甜言蜜语”,当成了“海誓山盟”。于是,当时“恋爱脑”的崇祯,对“渣男”袁崇焕是无条件信任,有求必应。但是,这些是要袁崇焕今后拿事实来证明的。一旦“美女”发现上当受骗,肯定要“手撕”渣男的。

所以,在“美女”崇祯这里,袁崇焕的“渣男”帽子,估计是很难摘掉了。

三、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就这样,袁崇焕怀揣救国梦想,带着其“五年平辽”的“PPT”,以及崇祯皇帝御赐的“尚方宝剑”,又风尘仆仆地再次北上,赶往辽东了。不过,他这次的辽东职业生涯,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口号,本就是脑子一热,冲动之下夸的海口,也为了争取崇祯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以激励明军士气,为实现平辽逐步创造条件。

但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袁崇焕,如同一位职场新人,对明朝内部党争不断、粮饷匮乏等问题认识不充分。

最明显的,是袁崇焕手握“尚方宝剑”斩杀毛文龙时,曾自信满满地说“此贼一除,辽东可定”。结果,毛文龙死后,其旧部集体跳槽后金,反而给敌人送了一波“超级大礼包”。如同创业公司董事长开除不听话的功勋老员工时,自以为成功指日可待了,实则是拆了公司的根基。

而且,袁崇焕对后金的实力估计严重不足,将其当作未开化的“野蛮部落”。结果皇太极上位后,搞起了“政治改革”:不但效仿明朝设立了六部,还拉拢蒙古部落搞“联合控股”,甚至把火炮玩得比明军还溜。

当袁崇焕还在玩“老套路”,用“坚城利炮”对付骑兵时,皇太极却绕开宁远,从蒙古借道直逼北京,上演了一出“围魏救赵”。

1629年10月,皇太极率领后金军队避开了袁崇焕防守的辽东,绕道蒙古,从喜峰口入关,直逼北京,史称“己巳之变”。

袁崇焕得知后,虽率军千里驰援,但仍被朝廷认为防守不力,致使后金兵临城下,给京城带来巨大威胁。

此时的袁崇焕,成了千夫所指。理由当然很多:袁崇焕曾支持“以辽人守辽土”,培养本土军队,属于“养寇自重”。他曾主张和后金“谈谈再打”,因此被骂“通敌卖国”,“擅杀边将”“勾结清兵”的谣言满天飞。

崇祯本就多疑,听信谣言,外加后金的反间计。一来二去,袁崇焕就成了“背锅侠”,被崇祯下狱。

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被以“通虏谋叛”等罪名处以磔刑,含冤而死。袁崇焕一死,部将祖大寿等人寒了心,直接带兵跑路,留下烂摊子给崇祯收拾。

四、爱之深,恨之切

当年,一心要做大明“中兴之主”的崇祯,遇到“雄心勃勃”的袁崇焕,君臣二人,你是我的“知音”,我是你的“伯乐”。袁崇焕的“给我资源,五年搞定”,让崇祯热血沸腾,又是赐宝剑,又是给军费、给特权。

但职场哪有“真爱”?崇祯要的是“速效救心丸”,而袁崇焕玩的却是“长期投资”。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崇祯之所以用最残忍的方式处死袁崇焕,不是他掌握了袁崇焕背叛大明的“证据”,而是如同一位被“渣男”欺骗的深闺怨妇一样,她觉得他本就“该死”。

首先是后金兵临北京城下,让崇祯极其难以接受。袁崇焕“五年平辽”的“海誓山盟”犹在崇祯耳边回荡,可笑的是,“平辽”没实现,敌人倒先来“平京”了。你承诺帮我去“打流氓”,我出钱出人,把心都贴给你了,结果流氓倒进房上炕了。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肯定瞬间彻底崩塌。

在大明历史上,也只有“土木堡之变”的朱祁镇,“庚戌之变”的朱厚熜,以及这次“己巳之变”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被敌国兵临北京城下过。这让立志做“中兴之主”的“明君”崇祯皇帝,肯定觉得十分丢脸。

崇祯沽名钓誉,极为看重脸面。哪怕后来李自成的起义军同样兵临城下,崇祯内心很想和谈保命,但因“颜面”问题,他还是选择放弃,最终宁可吊死煤山。可以说他是有气节,也可以说是“一根筋”。

所以,此时的崇祯,如同一位“深宫怨妇”,对曾经花言巧语,辜负自己信任的“渣男”袁崇焕,恨得咬牙切齿,怎么会轻饶了他呢。

第二是擅杀毛文龙。袁崇焕上任后,还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即如何处置东江总兵毛文龙。毛文龙自天启元年(1622年)以来,以朝鲜半岛西北部的皮岛为中心,构筑了一条封锁后金的海上战线。

但是,毛文龙的皮岛势力,军纪差、爱抢物资,匪性很重,朝廷也认为其很难驾驭。袁崇焕和毛文龙有矛盾,为了立威,擅自斩杀了他,

毛文龙虽然跋扈,但其作用相当之大,是在后金背后插了把刀。毛文龙一死,皮岛的士兵瞬间“树倒猢狲散”,有的投降后金,有的当了海盗。从此,皇太极没了后顾之忧,直接把兵力全压在宁远、锦州防线上,这也是导致后金敢于兵临北京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崇祯帝虽然也认为毛文龙有问题,但对袁崇焕擅杀大将的专断行为,他感到十分震惊,认为袁崇焕有越权之嫌,破坏了朝廷的法度和体制。

崇祯虽赐予袁崇焕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之权。但作为臣子,心里得有点数,不能“拿根鸡毛当令箭”,什么人都敢杀。

这就好比创业公司为了“整顿纪律”开除了一个重量级元老,结果被竞争对手挖走了整个团队。崇祯得知后,肯定相当“肉痛”,又无处发泄,只能憋着,但谁让皇帝憋久了,谁早晚要倒霉的。

第三是后金的反间计。后金散布谣言,污蔑袁崇焕与其有密约,并“养寇自重”,故意放后金军队入关。

后金的反间计虽不高明,但崇祯生性多疑,加之他本就对袁崇焕十分不满,更觉得这“渣男”辜负了自己。

而且,大明朝廷党争问题一直无解。朝中不少官员与袁崇焕存在矛盾或政见不合,他们趁机在崇祯面前诋毁袁崇焕,夸大其词,让崇祯下定决心对袁崇焕进行严惩。

袁崇焕的失败,不是其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大明王朝“癌症晚期”的必然结果。后金(清)崛起、大明灭亡,已是大势所趋。

膝盖软、识时务的,如洪承畴、祖大寿之流,则做了汉奸,被人唾骂。有骨气的,如孙承宗、卢象升、袁崇焕等,则选择以死明志,青史留名。

所以,明末的辽东问题,不是某个人的问题。朝廷缺的,也不是一个超能打的将领,而是大厦将倾,整个帝国的系统性摆烂、崩溃。

所以,即使辽东这个烂摊子在袁崇焕的苦心经营下,曾稍有起色,但也仅是回光返照。当满清八旗绕道兵临北京城下时,袁崇焕心心念的辽东大业,也被崇祯皇帝“破产清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