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全揭秘:胡乔木评李锐
发布日期:2025-08-19 09:25:14 点击次数:199
来源:红色文化网
载于80年代
作者丨徐庆全
所载内容仅反映作者个人立场,旨在研究与讨论之用。本平台旨在资料交流,恳请各位读者以理性态度阅读。
多方了解,甄别筛选。
尊史求真
徐庆全按(本网已压缩)这份谈话记录由培森同志转交于我。记录内容涉及1985年5月6日胡乔木同志与《张闻天选集》编撰组的张培森及施枯寒两位先生的对话。谈话由张培森同志负责记录与整理,并以《胡乔木同志的谈话》为题。谈话的核心内容是对李锐先生撰写的《重读张闻天同志的<庐山发言>》一文的评价。记录的整理工作亦由张培森同志亲自完成。
关于我对张闻天的回忆之文,已对你们精心整理的稿件进行了些许修改。还请各位审阅,看是否有进一步的完善之处。待你们完成后续工作后,我亦将再次审视全文。
请各位注意,此次召见你们还有另一项事务。李锐同志送来了一篇回忆文章,是应刘英同志之邀所写,内容涉及庐山会议时期的张闻天。他写信要求我审阅,但我并不希望收到此类信件,也不愿与他保持联系。显然,你们在寻找合适人选时出现了偏差。刘英同志对此情况也不甚了解,撰写这样的文章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文章内容实际上是在对毛主席进行攻击,主要问题即在此。这样的文章究竟有何益处?你们是否曾思考过这一点?你们竟然未能察觉其中的问题,可见你们的水平实在令人担忧!至于李锐同志的文章,我无法进行修改,他的记忆力强,收集的资料也相当丰富。
“竟有人将录音藏在口袋里,最终在中央会议上以此攻击我,我竟不知这些言论出自何处,真是荒谬至极!今日与诸位的交流,我已是坦诚相待。”
大家的政治敏锐性有待提高,这并非全然是你们的过错,毕竟诸多事务你们尚不知晓。李锐同志是经陈云同志举荐,被委以组织部副部长重任,也是陈云同志亲笔写信给书记处,促使他接受此任的。他与王若水、黎澍等人属同一阵营,李锐的立场甚至比王若水更为坚定,可谓是他们的坚定支持者。曾有人向中央几位同志建议,不要再提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他们竟不假思索地予以赞同。
我对李锐的这篇文章深感抵触,推迟阅读了好几日,阅读后整夜未能安眠,噩梦连连,颈椎酸痛(声音颤抖,泪流满面)。文章中对毛主席进行了攻击,将我党描绘得不堪入目,造成了国内外、党内外极其恶劣的影响。结果是他自己声名鹊起。难道文艺创作不应关注社会效果吗?你们在创作时是否也考虑到了社会效应呢?
李锐撰写的文章中充斥着大量内部资料,其中不乏党的机密文件。若被国外人士得悉,必将视为珍宝。文中提及庐山会议的“议定记录”,实则不存在此类文件,仅存会议纪要(依据档案馆保存的草案,所谓议定记录仅为会议纪要的别称)。此外,文章宣称张闻天担任总书记一职,但中央文件明确指出并无此职位。这种行为无疑是混淆视听。
关于他的文章,我无法给出回应,亦无意作出回应。大家看看该如何处理此事?张培森提及,李锐曾亲口言及曾将文稿呈递《人民日报》审阅,而《人民日报》亦表示难以立即作出决定,因此他转而将稿件呈交给了您审阅。你们观念不够开放,殊不知《人民日报》正巴不得刊登这类文章呢。你们难道不清楚吗?李洪林的文章已经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苏绍智的作品更是登上了第二版,难道你们对此毫不知情?至于李锐的这篇文章,我打算向《人民日报》提出投稿建议。
纵然文章是李锐寄予我之手,而非诸位,然而始作俑者仍是你们。张培森提到,编纂回忆录的想法是在整理选集的过程中,应老同志们的提议而生的。如此大规模地邀请众多作者参与,实属不妥。对于李锐所写文章的传播效果,你们是否有过深思熟虑?难道你们不能只是张闻天的追随者,而非盲目地将其神圣化,过分抬高他的地位,须知他也有过失误。事实上,至今仍有不少人对张闻天持批评态度。比如陆定一就会发表文章提出质疑,这给中央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在撰写文章草稿时,不宜将张闻天与其他领导人简单类比,指出其既有弱点又有优点。对于刘少奇,亦不应草率地进行比较。二者应有所区分,不宜一概而论。
李锐的这篇文章如何处理?我暂时不回复。请你们向刘英同志详细说明情况,并由她来回应李锐。
在各位提出宝贵意见之后,我将对文章进行审阅,并根据反馈进行相应的修改。
附:胡乔木致张培森
一封信
【摘要】胡乔木信中写道:李锐同志曾在某晚莅临我们的住所,参与了一次轻松的闲聊。在那次交谈中,我畅所欲言,言辞颇为犀利。尽管我们平日里也常相聚,他将我们对话的记录整理进了日记,这最终成了我的指控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闻天同志并未出席那场特定的谈话。
致张培森
1985年3月10日
培森⑴同志:
三月五日的来信及《张闻天选集》的印稿全套等物,均已及时收到。近期事务繁多,事务缠身,因此回复延迟,敬请见谅。
闻天同志所述庐山会议期间的一桩往事,确为事实。彼时,我与陈伯达、田家英、吴冷西同住一院,位于道路北侧。闻天同志在往返于住所与小组会地点时,常需经过此处,因此曾多次莅临我院。有时,他恰逢我们三人于室内闲聊,亦会加入其中,但多数情况下,他更倾向于与我单独交谈,且因路途所限,谈话时间亦不长久。此情形持续至会议前期。然而,随着毛主席就彭德怀同志的信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氛围骤然紧张,此类接触便随之终止。
我对当时国内形势的看法与他不谋而合,然而在小组会议中,我未曾进行过系统的发言,绝大多数意见都是在私下里交流的。李锐同志曾于一个夜晚莅临我们的住所,与我们畅谈。那晚,我言辞犀利,表达了许多尖锐的观点。尽管我们时常相聚,他总会将我们的对话记录于日记之中,这些话语日后竟成为了我的指控。然而,那次谈话中,闻天同志并未在场。彭信初文件发布之际,众多同志尚难以把握毛主席的旨意,闻天同志在小组会上的发言,想必正是在此背景下发表的。
在预感一场激烈斗争即将来临之际,彭某将黄克诚、周小舟、李锐等人牵涉其中,然而这一切都是后续的故事。我向张少告知此事,然而他依旧依照先前准备的稿件进行演讲。张在发言中提及,毛主席曾强调“泄虚气”的重要性——此语意指气虽可激发,却不宜轻易泄散,所谓“虚气”非指真正的实气,此乃会议初期所论及的观点。在随后的团队会议中,有人曾追根究底询问此话的来源,张明确回应称系从本人处听闻,事实确实如此。
毛主席发表讲话后,会议氛围迅速变得紧张起来。张因此次发言,被纳入所谓的“军事俱乐部”成员之列,会议的决议也因此特别提到了彭、黄、张、周的名字。这是我目前所能回忆的大致情形,具体细节已经无法精确回忆。我认为这些内容无需纳入张文集的注释之中。
请今后来函,免用“尊敬的”、“崇高的”等字眼,实不敢当。
胡乔木
三月十日
⑴张培森,原名培森(1931年——),籍贯江苏镇江。现担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组长。他在1985年3月5日致胡乔木的一封信中,就1959年庐山会议的一段历史事实提出疑问,并寻求澄清。
⑵《张闻天选集》于1985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⑶张闻天,亦称闻天,在庐山会议期间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及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庐山会议,涵盖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及8月2日至16日的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其中,“一件事”特指张闻天在1967年5月17日所撰写的一份材料中提及的事件:在庐山会议期间,大约在7月21日前后,胡乔木通过电话传达指示,要求在讨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对存在的问题尽量少提;而在庐山住所附近的路上偶遇时,胡乔木再次强调:“让我少提问题……中央意图反右,请先行告知一声。”
⑷陈伯达,在庐山会议期间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并肩负《红旗》杂志总编辑的重任。
⑸田家英先生,自1948年至1966年担任毛泽东主席的秘书一职。在庐山会议期间,他担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
⑹吴冷西,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及总编辑,同时兼任新华社社长。
⑺彭德怀(1898-1974),湖南湘潭人士。在庐山会议期间,他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部长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要职。1959年7月14日,彭德怀就大跃进、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及错误,致信毛泽东。次日,毛泽东将此信冠以“彭德怀的意见书”之名,并指令中央政治局常委就信件性质进行讨论。
⑻李锐(1917-2019),湖南平江人士。在庐山会议期间,担任水利电力部的副部长职务。
⑼黄克诚,在庐山会议期间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并身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之职。
⑽周小舟(1912-1966),湖南湘潭人士。在庐山会议期间,他担任了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要职。
在庐山会议期间,彭德怀、张闻天、黄克诚、周小舟四位同志针对大跃进、人民公社等问题持有相似见解。毛泽东同志将他们比喻为“军事俱乐部”。
会议作出决议,即1959年8月16日庐山会议上通过的《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核心的反党集团的错误决议》。
[本文摘自《胡乔木书信集》,由人民出版社于2015年第二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