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平安保险沧州拒保事件发酵,车主集体吐槽,后续影响持续扩大

发布日期:2025-08-22 16:34:50 点击次数:152

最近,一件发生在河北沧州的事儿,在网上可以说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让很多有车的朋友们都跟着捏了把汗,也生出了一肚子的疑问。

这事儿的主角,是咱们国内鼎鼎大名的保险巨头——平安保险。

大家可能都觉得,像平安这样的大公司,家大业大,服务肯定也得是顶呱呱的,尤其是对那些十几年的老客户,那不得跟宝贝疙瘩似的捧着吗?

可现实偏偏就给大家上了一课,原来咱们想的,可能有点太美好了。

事情是这么开始的。

沧州有位杨先生,他可是平安保险十多年的铁杆客户了,这些年风雨无阻地交着保费,出险记录也特别好,用保险公司的话说,这绝对是“优质客户”。

最近,杨先生响应国家号召,也为了环保,换了辆新能源汽车。

这本来是件高兴事儿,可等到给新车续保险的时候,糟心事就来了。

他找到自己信赖了这么多年的平安保险,结果人家不直接说不给保,而是用各种理由绕圈子,意思就是这事儿办不了,系统通不过。

这种被“变相拒保”的感觉,让杨先生心里拔凉拔凉的。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平安的工作人员看他一脸为难,还特别“热心”地给他指了条路,说:“要不您去人保问问看?”

这话一出来,可就把人给整不会了。

您想想这是什么操作?

就好比你去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老牌饭店吃饭,结果大堂经理把你拉到一边,悄悄说:“大哥,我们家菜不好吃,您去对面那家新开的馆子吧,他们家手艺好。”这已经不单单是服务好不好的问题了,这简直是在主动把客户往竞争对手那里推啊。

这事儿一被爆到网上,立刻就像往热油锅里泼了一瓢水,瞬间就炸了。

无数车主感觉找到了共鸣,纷纷站出来讲述自己和平安保险打交道的那些不愉快经历,一场网络上的“吐槽大会”就这么开始了。

很多网友的留言,那真是一针见血。

有位自称天天跟车辆打交道的业内人士就说:“平安不给你上保险,让你去人保,你该感到荣幸!千万别选平安,太差劲了!”他觉得,平安现在似乎一门心思就扑在怎么减少赔付款、怎么压缩成本上,至于客户的感受和体验,好像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大家觉得,买保险的时候,销售人员说得天花乱坠,把你当上帝一样供着,可一旦真的出了事,需要理赔的时候,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

这其中,一位李女士的经历更是让人听了心里发堵。

她给公司的车辆在平安投了保,出了事故后,理赔过程拖拖拉拉,她实在气不过,就走了投诉渠道。

结果,问题没解决,反而接到了一个自称是平安“区域负责人”的电话。

电话里,对方的语气可不怎么客气,话里话外都在暗示:“你老这么投诉,对你可没好处,别忘了你们公司跟我们还有其他的合作呢?”这一下就把李女士给镇住了,投诉本是消费者的正当权利,怎么现在反倒成了被拿捏的把柄?

这已经不是服务态度的问题了,这简直是一种变相的威胁。

最后,李女士也只能选择忍气吞声,以后再也不敢选平安了。

随着吐槽的人越来越多,一个评论被大家顶上了热搜,那就是:“平安服务就这样,等你出险时就知道了,那些理赔员,牛的很。”这句话就像一个暗号,一下子戳中了无数车主心中最深的痛点。

很多人表示,自己就亲身经历过这种“牛气”的理赔员。

投保时你是“亲人”,理赔时你就像是去“要饭”的。

定损的时候能少给就少给,能不赔就不赔,态度生硬,流程繁琐,让人感觉不是在寻求帮助,而是在接受审判。

有网友甚至特意把这条评论截图发出来,强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见这种糟糕的理赔体验,绝非个例,而是很多人共同的记忆。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呢?

一个这么大的公司,为什么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首先,杨先生被拒保,一个关键点就是他的车是新能源车。

这几年,新能源车发展得特别快,但保险行业对它的认识和应对,似乎还没完全跟上。

根据一些行业数据,新能源车的出险概率和单次维修费用,尤其是电池部分的维修,确实比传统燃油车要高。

一块电池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这让保险公司承担了巨大的赔付压力。

面对这种潜在的亏损风险,一些公司可能就采取了最简单粗暴的办法——不接这个“烫手山芋”。

但这显然是不对的,作为服务行业,不能因为有风险就拒绝为一部分消费者提供服务,这本身就是一种市场责任的缺失。

其次,就是那个“理赔员牛的很”的问题。

这背后反映的,可能是一种企业内部的考核机制和文化导向。

如果一个公司的管理层,给下面下达的指标就是严格控制赔付率,把少赔钱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标准,那么一线的理赔员在工作时,他的立场自然就会从“如何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转向“如何为公司省下这笔钱”。

他的权力就体现在了“定损”和“核赔”上,态度强硬、斤斤计较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这种管理方式,短期看可能让公司的财务报表更好看,但长期损害的,是公司的信誉和客户的信任,这是花多少广告费都买不回来的。

最后,还有人提到,沧州平安公司最近换了新的领导。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言,但也引人深思。

一个团队的风格,往往是由它的领头人决定的。

如果新的管理者带来了急功近利的风气,那么服务质量下滑、员工态度生硬等一系列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到底,保险这个产品,卖的不仅仅是一纸合同,更是一份承诺,一份在人们遇到困难时的安心和保障。

当这份承诺变得不再可靠,当寻求安心的过程变得如此糟心,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从杨先生被“劝退”去人保,到网上铺天盖地的吐槽,再到内外声音一致地呼吁“远离平安”,这已经给平安保险敲响了警钟。

在信息如此透明的今天,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再靠着品牌光环过日子了,服务的好坏,态度的真诚与否,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消费者的信任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