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多国支持巴,专家揭穿:名为“促和”,实为重组中东权力
发布日期:2025-10-10 05:33:55 点击次数:189
西方在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上的态度,这周可谓暴露无遗。各国代表在联合国竞相表态,仿佛这是一场必须按下快进键的外交行动,而推动的方向,是让以色列接受欧洲想要的方案。法国的官方声明写得礼貌,但意思很直白:他们要用这种强硬手段,来“重塑政治前景”,让停火看起来像是既定事实。
对外交辞令熟悉的人一眼就看得出,这背后是一种策略,用建国的呼声塑造舆论压力,逼以色列妥协。但现实考量里的风险,却被淡化了。尤其是在哈马斯2023年10月7日发动大规模袭击,杀害以色列平民,并且到现在还扣押着48名人质的背景下,欧洲的支持,会被哈马斯看作是政治胜利。哈马斯自己都承认,这是一种“道德压力”,而且是对他们暴行的变相奖励。
你只要稍微想想就会明白,这种鼓励会让哈马斯更有理由不释放人质,也不放弃袭击。对他们来说,国际社会的支持意味着可以继续拖。战争本来是有机会让加沙的人得到解脱,现在倒好,动力被削弱了。
更让人不安的是,有些犹太复国主义者居然在战时支持巴勒斯坦建国。他们的本意是想为和平创造条件,但在这种时间点,这几乎是一次战略误判。犹太复国主义本来是强调民族的认同、国家的制度以及基本的民主原则,却对一个长期把反犹太复国主义与传统反犹情绪结合起来的组织让出空间。这个组织,对整个民族、国家以及任何阻碍它的人,怀的是灭绝性的仇恨。
那巴勒斯坦人发动多少次针对犹太人和犹太机构的袭击,大家才能看清问题的根源?亲巴勒斯坦阵营会把反对以色列的情绪转化成反犹狂热,动不动就搬出那套不靠谱的刻板印象,犹太人无所不能、擅长操控一切、报复心很强。重复这些印象的次数多到数不清,可他们根本不愿承认,这些情绪早就让任何和平的机会消失殆尽。
他们推行抵制、撤资、制裁(BDS)等策略,顺便打击那些即便是和平主义者也不放过的“反正常化”立场。无论是演讲还是各种政治派系的宣言,拒绝妥协几乎成了标配。结果他们所谓的“两国方案”,在执行层面上就是要一个不含犹太民主国家的版图。
说句公平话,犹太复国主义者也并非完美,有的以色列政治人物口出狂言,确实让人反感。但纵观历史,犹太复国主义阵营做过不少尝试来解决争端,并拿到了成果。和埃及、约旦签和平,和阿联酋、摩洛哥、苏丹建交的那些故事,现在看是很正常,但在1973年阿拉伯灭绝战争的背景下,这种结果是想都不敢想的。
反观巴勒斯坦运动的历史,拒绝是主旋律。1947年,他们用暴力拒绝犹太国家的建立;1948年,六国联军直接打上门;1967年的喀土穆三大拒绝,不和平、不谈判、不承认,成了死局的宣言。90年代的奥斯陆进程,本来有和平的机会,最后却让成百上千的以色列平民死于恐袭。2001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克林顿对巴解领导人阿拉法特讲了一句重话:“你让我成了失败者”,因为阿拉法特还是拒绝妥协。
2005年,以色列主动从加沙撤出了全部土地,本以为可以换来和平,结果哈马斯建立了“哈马斯斯坦”,火箭弹袭击次数超过了2万次,直到2023年10月7日的那场惨剧。2008年,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提出和平方案,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直接拒绝。2015年有人问阿巴斯,“你提出了什么交换条件?”他的原话是:“我不同意,我直接拒绝了。”
这就是几十年的模式,机会来了,拒绝;希望出现,打掉。从历史角度看,犹太复国主义者想要和平而犯下的错误,可以理解。但一而再的拒绝,不仅错过了改变局势的机会,还让冲突变成了常态。
现在的局面是僵持中的多线战争。以色列面对的不只是哈马斯,还有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伊朗政府、巴勒斯坦恐怖势力、伊拉克民兵和叙利亚圣战分子。这是七条战线同时进行,而背后还有第八条战线,舆论与公关,由伊朗、卡塔尔和土耳其的资金和宣传推动。任何让这八条战线有机会瓦解的因素,都是战略风险。在这样的形势下,呼吁巴勒斯坦建国,就是给对手多送一张牌。
以色列的当务之急是赢下这场连接各方的战争。在胜出之前,这种分散注意力的提议,只会让局势变得更复杂。事实上,从哈马斯到胡塞,不同武装集团的策略正好相互呼应,如果外部配合这些动作,这局就更难收拾。
当然,战局是短期的,未来的安排是长期的。当战争结束,大家又要回到桌前谈后面的事。有些人否认犹太民族主义,说犹太人只是宗教群体,或者干脆把以色列人定义成殖民者,这些话听着确实刺耳。但承认巴勒斯坦民族主义也是必须的,因为否认他们的民族认同,就像否认任何和平可能性一样荒谬。
50年前,大多数人无法想象和埃及、约旦这样的敌人会握手言和,但历史偏偏展示了意外的一面。这种经验值得留心。未来的机会,不是靠奖励暴力去创造,而是要靠鼓励那些愿意和平的行为,把谈判留在桌上,而不是战场上。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