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以诗为旗的晚清科学诗先驱
发布日期:2025-10-11 03:36:48 点击次数:70
在晚清风雷激荡的岁月,有一位文人以诗为旗,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这些“西洋奇技”写入传统乐府,极大地拓展了汉语诗歌的题材疆域,堪称“晚清科学诗的先驱”——他就是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1905年)一生两度入京,在宣南胡同的烟火气与东城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政务中,留下了与科学启蒙、变法图强紧密交织的珍贵足迹。
让近代科技走进传统诗行
在科举取士、诗文尚古的晚清,黄遵宪是第一位系统性、大规模将工业革命后的近代科技产物作为核心意象写入传统诗歌的文人,其《今别离》4首堪称“科学诗”代表作。
1890年,黄遵宪以清政府驻英参赞身份赴英国伦敦上任。踏入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英国,火车的呼啸、电报的滴答、相机的光影,无不触动其灵感,最终凝结成4首兼具“科技质感”与“人文温度”的乐府杂曲,将当时民众不曾接触的海外世界、近代科技知识融入诗歌。
《今别离》其一咏轮船、火车:“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以“一刻万周”形象展现火车、轮船的迅捷,用“送者未归、行者已远”的对比,将交通工具的速度具象化;其二咏电报:“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寥寥数语勾勒出电子通信“朝发暮至”的特点,让“天涯若比邻”从理想变为现实;其三咏照相:“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自君镜奁(lián)来,入妾怀袖中。”借思妇捧读照片的细腻场景,巧妙诠释摄影技术“留存影像、慰藉相思”的功能;其四写地球学说的时空新知:“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以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科学事实,颠覆古人“天圆地方”“天涯共此时”的传统认知。
除《今别离》外,黄遵宪的诗作中随处可见科学启蒙的痕迹。《海行杂记》:“星星世界遍诸天,不计三千与大千。倘亦乘槎(chá)中有客,回头望我地球圆。”普及宇宙星体知识;《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中的“地球绕日日一周”,传播近代天文学常识。在“谈西学色变”的晚清,这样的诗歌无疑是播撒科学火种的“檄文”。
两度入京的胡同印记
1874年,27岁的黄遵宪从家乡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北上,落脚于北京宣武门外香炉营头条的嘉应会馆。两年间,他一边埋头苦读备考,一边与志同道合的进步知识分子交往。正是这段经历,让他跳出传统人士的“书斋视野”,开始关注天下大势,为日后投身外交、倡导西学埋下伏笔。1876年,黄遵宪参加顺天乡试,一举中举。
但他并未沿“科举入仕”的常规路径前行。1877年,他不顾亲友反对,毅然以大清使馆参赞身份出使日本,开启了长达14年的海外外交生涯,足迹遍及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
1896年9月,黄遵宪因参与维新运动被光绪帝召见,再次入京。他在皇帝面前介绍海外情势,力陈维新变法之利,获光绪帝嘉许,被任命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处理外交事务的官员)。他此次住在宣武区南部(今西城区)菜市口胡同西段的一所宅邸,在这里完成《今别离》等海外诗稿的修订。这些诗作传遍京城,成为维新派倡导“西学”的文化符号。当时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住在菜市口米市胡同的南海会馆——维新派活动的重要策源地。黄遵宪多次步行至南海会馆,与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商谈推动变法新政。胡同里的青石板路,见证了他们“救亡图存”的赤诚。
黄遵宪在北京的另一重要足迹,是他任职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今外交部街东堂子胡同49号,部分建筑尚存)。该衙门是清代外交中枢、洋务运动的核心机构,黄遵宪每日从菜市口胡同穿过宣南市井街巷前往办公,处理外交文书、条约等事务。公余时,他常与友人相约至附近的陶然亭,在“亭台映水、芦苇摇风”的景致中雅集赋诗,抒发“山河破碎”的忧思,畅谈“变法图强”的蓝图。
如今,黄遵宪在京居住过的香炉营头条的嘉应会馆、菜市口胡同西段的宅邸,已随城市建设变迁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他100多年前写下的科学诗,仍在胡同深处散发着不朽的光芒。
作者简介
嵇立平: 作家、媒体人。曾任《北京工人报》部门主任,后任《科技潮》、《人才》杂志社总编辑。退休后现任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民盟通州区理论研究会会长。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简历收入《北京作家辞典》、《中国科普网科普大家》。
擅长各种体裁的作品写作。著有《中国下海潮》等4本报告文学和散文集。与人合著的《垃圾的故事》一书获新闻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本好书的荣誉
创作的《看车老人》等5个单集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播出
在中央及北京市各报刊发表新闻作品、文学作品千余篇,多次获得国家及北京市好新闻奖。独家采写的“李大钊的后代今何在”、“他为毛主席配眼镜”等稿件被海外多家报刊转载。
多篇文章被十余省市选入中考模拟试卷。
撰写统战理论论文数十篇,论文曾获民盟中央一等奖,被民盟中央评为盟史研究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