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那个英雄少年赖宁吗?
发布日期:2025-07-28 17:56:40 点击次数:53
百家号上知道英雄少年赖宁的,起码都应该是八零后吧。
再过若干年,恐怕这位当年被传诵一时的少年英雄,也会逐渐默无声息,直至彻底被人们遗忘了吧。
国内某著名百科词条对赖宁的介绍如下:
赖宁(1973年10月20日—1988年3月13日),原名赖麟,男,汉族,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人,生前是四川省石棉县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赖宁从小立志长大成为一名地质学家,为此经常上山探险寻宝。由于石棉县是火险区,每当发生山火,他都会主动上山去帮助大人灭火 。10岁时,他曾致信石棉县人民政府要求打击大渡河边的非法捕捞行为。从上小学起,他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还获得四川省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一等奖、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及县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小学毕业后,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四川省石棉县中学。1988年3月13日,为了扑灭石棉县海子山突发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与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赖宁主动加入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年仅15岁。赖宁于1988年5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1989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并号召全国各族少先队员向赖宁学习。2019年9月25日,赖宁被中宣部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1988年3月13日下午3点半,石棉县海子山山林因电线短路引起大火。火借风势,刹那间山上一片火海。大片森林、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油库都面临着威胁。
图中右上即为发生山火的石棉县海子山
这天下午赖宁在家写完作业,和生病卧床休息的妈妈说了声:“我下楼走一走。”下楼后,赖宁发现火情,没来得及告诉妈妈,就直奔火场而去。赖宁和伙伴们在山上找了一些松枝灭火,见火势凶猛,他们就一次次地冲向火海。
天快黑时,在现场领导的命令下,赖宁和他的同学,以及妇女、老人都被安排坐汽车下山。归途中,山火又席卷起来,他扒住卡车边喊了一声:“我下去了!”立即跳下汽车冲向火海,又一次加入到扑火队伍中 。大火越来越猛,逐渐将他和伙伴冲散 。
1988年3月14日上午,人们在海子山南坡的过火林带中,发现了赖宁的遗体。他的右臂紧紧挽着一棵小松树,额头靠着山坡,眼镜丢失了,左手撑着地,右腿还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姿势。这一年,赖宁只有15岁。
赖宁的事迹很快被当时的媒体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对赖宁的事迹作出了批示和讲话:
看了少年英雄赖宁的事迹报道,我非常感动。赖宁作为一个14岁的孩子,能见义勇为,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国有一亿三千万少先队员,如果都像赖宁和十佳队员那样,有对祖国、对共产党的无限热爱,勤奋学习、坚韧不拔,具有钢铁般的毅力和意志,我们的民族就是不可战胜的。感谢你们,感谢你们为国家培养教育出赖宁这样的好孩子,这样了不起的少年英雄。他不仅是你们的光荣,也是全国少先队员的光荣。他今天没能来,我感到惋惜和悲痛。他虽然牺牲了,但他的事迹将世世代代传下去,永垂千古!
为了表彰赖宁小英雄的崇高精神,同年11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次年又被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教委评为“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并很快就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向救火英雄赖宁学习的热潮,赖宁的事迹被写进了教科书,赖宁的形象被制成招贴画挂上了墙。
少年英雄赖宁的英勇事迹传遍了整个国家,他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无数青少年。尽管赖宁的英雄行为值得每个人尊敬,但关于是否应该继续在教科书中宣传少年英雄赖宁的事迹,随着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却也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毕竟,未成年人参与扑救山火之类如此危险、如此专业的工作显然是并不合适的。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未成年人应该更加注重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不是盲目模仿英雄的行为。
赖宁的行为虽然无比崇高,但从教育角度看,学校不再大力宣传他作为模范人物,也未必是不合适的。学校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非鼓励他们参与到极端危险的活动
虽然赖宁具有无与伦比的勇气和责任感,但这些责任应该由更成熟、经验丰富的成年人来承担。因此,将赖宁的事迹移出教科书,也许是一种负责任的教育选择。
正如最早采访赖宁英雄事迹的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所说的那样:
我会告诉每一个孩子,不要去学习上山救火,要学习赖宁的远大志向,勇于探索。我个人觉得,赖宁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恰恰也是很多当代青年所缺乏的。因此,我们今天仍然应该重新去认识和学习赖宁,而不是去简单地否认。
虽然赖宁的行为在现在看来,似乎已经有点那么“不合时宜”了,但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却还是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和学习的。
如果赖宁现在还活着,他也应该是五十岁往上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