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惨背锅侠王安石:变法失败不是他的错,是时代没跟上!
发布日期:2025-08-19 04:46:28 点击次数:112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句话的含金量竟然持续还在上升…
大家知道史上最成功的毒唯是谁吗???
说出来吓死你:大作家林语堂
这几天某书上掀起考古热,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被🍑了…
作为毒唯届最强大的爱豆公关文,苏轼小迷弟林语堂在书里把王安石骂得狗血淋头,像是为了爱豆猛踩对家的头号大粉——
“王安石不洗澡,王安石太偏执,王安石业绩造假,北宋灭亡都怪王安石变法!”
从南宋到晚清,王安石被骂了将近1000年😂
看过这本书的人,基本都会对王安石先入为主,对其观感不好,实则是吃了对家的洗脑包…
后来梁启超又写了《王安石传》,自此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并称为两大唯粉的巅峰对决🙏
之前羊写过苏轼,今天聊聊王安石,这个在课本上反复出现的人物,为啥在后人的评价体系中如此两级分化?
欢迎走进「迷人的老祖宗」系列之“你不得不知道的王安石”👇
他逃,他追,他插翅难飞!
首先说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世人都爱贬王安石。
理由大抵差不多,说他偏执,说他以公偏私,说他变法伤害百姓,说他弄倒了很多文豪…
但羊只觉得他是看到了大厦将倾,最后却无能为力:在宋朝的河流中,王安石想做一块改变流向的石头。
王安石,大宋知名宰相之一,语文课本背诵天团首席,江西人,射手座,字介甫,外号Jeff,也可以叫Vans(安石。
王安石的爸爸王益在地方当官,妈妈也爱好读书,所以他从小就带着一股子书香气。
小时候的王安石跟着爹妈见了不少世面, 再加上王益为官清廉,体察民情,于是在少年时代就颇有雄心——
“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
只可惜王安石18岁那年,王益去世,这让一直视爸爸为偶像的王安石悲痛不已,在守孝的时候甚至得了厌食症。
如今三贤堂里还供奉着王益的塑像
21岁那年,王安石收拾好心情参加科举,没想到一下就考了个第四,或者说,本来是第一。
问题出在那次的考卷中,王安石用了“孺子其朋”的典故,这原本是指长辈对晚辈的教诲,可毛头小子王安石哪有资格对宋仁宗说?
皇帝一生气,王安石就从状元变成了进士。

像是国考拿第一的成就,一般人早就大吹特吹了,但王安石一辈子都没怎么提这件事。
当年成绩出来,朝廷让他去扬州做官,他拍拍屁股就去了,还很高兴,因为哥有个朴素的梦想——
这辈子都不想去中央!
在地方当官的20多年,王安石一直在江浙沪这个圈子里打转,并和他爹一样做到了一切“以民为本”——
当年他在宁波,曾12天走了14个县,跋山涉水几百里,深入观察民情,最后决定减赋税,兴水利。

图源《大宋宫词》
20多岁的王安石踌躇满志,胸腔里盛满了想要“改变民生”的斗志,即使官位不高,却深受百姓爱戴。
后来他回家探亲路过杭州,在飞来峰上写下了千古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深入基层又头脑灵活,王安石的政绩一年比一年牛,所以在地方当官的20多年里,他被无数次邀请去京城当官。
第一次是大文豪欧阳修亲自邀约:小王这几年干得不错,有兴趣来中央干不?
结果王安石回:家里太穷,买不起首都的房,不去。
他不仅不去,还在基层大搞建设,振兴教育,还研究出了“青苗法”的雏形:他把官府的存粮借给百姓,等秋天丰收后用极低的利息偿还。
官仓的陈粮变新粮,百姓也不用找地主借高利贷,属于是两边都赚麻了。
他同时还研究出了“保甲法”,指的是在农民里选拔,平时耕种,闲时接受兵家训练,简直就是最早的民兵制度👍

天才不会被埋没,看王安石这么厉害,京城又派人来劝了。
这次的劝官是文学家文彦博,王安石给他面子去京城试了一下馆职,干得特好,但干完就跑。
理由还是那一套:家里穷,弟妹多,祖母老,不适合在京城当官。
那年年末,朝廷又又又来找他,但他死活不去,后来气得朝廷直接说“不得辞免”。
但王安石这人特倔:你不让辞我就不辞,那我岂不是很没面子?
没错,他又把京城给拒了,上演一出大型「他逃他追」的戏码。
那最后是谁让王安石”插翅难飞“的?
此男就是王安石此后的“政敌”,了不起的欧阳修。
其实王安石不愿去朝廷做官,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觉得行动受限,政策不能按照自己想要的来。
所以即便欧阳修这次劝动了他,他也只是在朝廷当了一个“弼马温”。
后来他多次要求外调,继续下基层——
他看遍官场腐败,也阅尽百姓苦难,于是提笔写下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王安石,想变法。
这份“万言书”交上去后,王安石被提拔为三司判官,但也仅此而已。
变法?哪有那么简单。
你变的是祖宗之法,是大宋根基,触碰的是权贵利益。
于是,那些曾经拼了命想和王安石交朋友的大臣们,都逐渐变成他的对立派,喷他没有远见,想法幼稚,但王安石——
“时然众然,众人也;已然而然,君子也。”

朝廷那边呢,对王安石是又爱又恨,虽说知道他在朝中树敌众多,但又实在垂涎他的才能。
朝廷曾五次求他供职集贤院,全部被哥拒绝。
有次前来请他做官的差使都给王安石跪下了,结果哥借口尿尿,又跑了🤷♀️
再之后不久,仁宗驾崩,英宗上位,王母去世,王安石远离朝堂在江宁过了几年。
可即使他不混江湖,江湖依旧有他的传说,特别是王安石迷弟韩维,逮着机会就要夸他。
当时韩维是颖王的记事参军,在给颖王注解的时候总是cue王安石的才能。
再后来你猜怎么着?
宋英宗早逝,宋神宗上位,而这个宋神宗,就是颖王。
王安石的大变法时代,这次真来了。
熙宁变法,变的是祖宗之法
宋神宗和王安石,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让羊崇敬的一对君臣。
那年,19岁的宋神宗登基,少年君主,意气风发,满腔热血,势要改变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可他望遍朝中重臣,竟没有一人能提出有效的改革建议,即使是司马光,也只会说废话。
熙宁二年,王安石49岁。
早已把那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读了几百遍的宋神宗,把王安石找来了。
他们一个想改革,一个想变法,被群臣反对的千里马,终于遇到了他的伯乐。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职位相当于副宰相,至此,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开始了。
王安石为官30年,等的就是这一天,他的政策其实早在地方为官时就小规模试验过,且效果显著。
紧接着,青苗法、水利法、保甲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新政开始在全国铺开,涉及大宋的方方面面。
但保守派司马光首先就站出来反对——
“你说你要增加国库收入,但增加国库收入就势必增加百姓负担,不过是取富于民。”
可王安石想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在不加重百姓负担的情况下,让国家更有钱。
青苗法,抑制土地兼并;免役法,稳定社会秩序;保甲法,提高军队战斗力;他还改变了科考制度,只让考生想政策,不能假大空。
他的想法很超前,解释一下就是——
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展经济,接着进行文化改革,富国强兵,收复失地。
在变法的这几年里,大宋的财政确实大幅提高,最后有钱打仗,收复了五洲失地,拓边两千余里。
看似很美好,但大家还记得吗?
历史课上老师应该曾对王安石变法有过总结:他触动了大地主官僚阶层的利益。
这轻飘飘的几个字背后,是王安石孤独的一生。

这不仅是青苗法让地主们损失了利益,王安石当年还曾设置过一个条例——
“如果不是非必要,即使是皇亲国戚也要给我省钱”。
他还取消了官宦子弟的世袭为官制,翻译一下就是:不管你爸是谁,你都得给我考试才能当官。

这怎么可能呢?
宋神宗的妈妈姐姐弟弟首先就出来反对,指责王安石搅乱天下。
好在宋神宗支持王安石,甚至怼亲弟弟说:要不你来当皇帝?
再后来,王公贵戚官僚地主等一个个跳出来,就连曾极为欣赏王安石的欧阳修、韩琦等人也出来反对。
这也是宋神宗顶住巨大压力,态度强硬,给了王安石极大的改革自由。
可是,两个人就能反抗全世界吗?
为了能好好变法,王安石公开打压保守派,他还用人不善,启用了一批“小人”,导致青苗法在很多地方变成了贪官敛财的渠道。
更要命的是,连年的自然灾害加重了百姓负担,流民遍地。

再后来,大家都说王安石是祸乱之源,20出头的宋神宗在周围一群人的围攻下,也不再那么信任他。
王安石被“抛弃”了。

熙宁七年,王安石罢相,一年后再次被启用。
彼时的他已经年近60,曾经势要为民请命的热血难凉,可他知道,他想变的法,大抵是没结果了。
在回朝廷的途中,他写下了那句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去秋来,时间的轮回总有尽头,可王安石的明月,还能回来吗?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王安石一年后再次罢相,年轻的宋神宗离世,司马光重新执掌政坛,废黜新法。
王安石回到了金陵,退休后的他不再想思考政事,而是给自己放了个假——
他在山间骑着驴,遇到人就唠几句,没事还和村口的老头下下棋。
他写下了《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名篇,也留下了那句著名的词——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退休后的王安石成为了一个普通老头,可年少时的锋芒犹在,变法失败了,但他从不认为变法是错的。
后来在江陵城内,他看着墙角的梅花心生悲凉,他提笔写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在腐败的北宋,他王安石就是那凌寒里的梅花。
也许很多人会用结论去推究过程,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你无法否认,推行变法的那些年,是两宋最繁华强盛的时期。
只是这变法太急,太快,阻力太大。
而保守派的重新崛起,让新法数十年来的努力功亏一篑。
但你说这该怪谁呢。
是怪王安石太偏执?怪朝廷太腐败?还是怪宋神宗死得太早?
也许这所有只能归结于一句话:偏我来时,不逢春。
天还没亮,是王安石醒得太早
其实羊看过很多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大家在提到他变法失败的时候,总会说他走的步子太大。
可当年的王介甫已经50岁,他等了30年才等到一个宋神宗,他的理想抱负,必须要走在时代前头。
即使步伐仓促了些,即使身后没有追随者。
还有人说他在政治上心狠手辣,为了变法不惜扫清一切政敌,可大家忘了,王安石是君子。
他贬官,却从不迫害——
苏轼被他贬到杭州当市长;司马光被他送去洛阳专心写《资治通鉴》;欧阳修反对他,他直接让老师高待遇退休。
后来欧阳修去世,王安石为他写了最好的悼文,苏轼深陷“乌台诗案”,也是王安石把他捞了出来。
ps:司马光重新执政后,苏轼因为不同意尽废新法又被贬了😂
你说王安石偏执,认死理,可他就是一条路子走到黑的性格,他有自己一定要坚持的原则。
举个例子:当年妻子吴夫人给王安石买妾,结果被他拒收,甚至还出资送被卖的女子回家,是为数不多遵循“一夫一妻制”的古代大官。
王安石有自己一定要坚守的正义。
比如在女人没有社会地位的年代,他不仅支持被家暴儿媳和儿子和离,还把儿媳收为义女,风风光光送她再嫁。
他本是不想做宰相的,只想在地方当个好官,奈何历史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场变法轰轰烈烈地开始,又在众人的怒骂中结束:他知道百姓为什么苦,却无法阻挡投机分子和顽固的贵族。
新派不够团结,庸人实在太多,宋朝也再没出现第二个宋神宗。
而如果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王安石,你会发现青苗法类似农业信贷,是现在bank的雏形;市易法打破商业垄断;均输法优化财政管理。
美国在经济大萧条时代的恢复期曾借鉴王安石变法,英国学者凯恩斯称王安石是“11世纪的罗斯福”。
王安石从来都不是一个失败者,他只是被时代局限,被运气捉弄。
他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在群众反对的大宋,王介甫愣是为理想主义者杀出了一条路。
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里曾这样评价王安石:天还没亮,是王安石起得太早了。
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王安石因为变法“师长远离,亲友反对,儿子早亡”,新党说他坏事做尽所以断子绝孙。
最后他只是微微一笑,回到钟山,最后得知“新法被尽废”的消息,在巨大的打击中长眠。
王安石死前的绝笔有十个字:新花与故吾,已矣两可忘。
这句诗像是另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羊不觉得他是真的释怀了。
如果回到1042年的夏天,那个在京师赶考的21岁的王安石,一定还会选择走上这条路。
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满腔热血,充满斗志,他相信一切总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