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金融素养高的老人反而更容易被骗?这背后的真相让人心疼

发布日期:2025-08-04 14:30:59 点击次数:196

前几天,我采访了一位退休大学教授,老爷子存了273万养老钱,被一个“理财顾问”卷跑了。听他哭诉:“我教了一辈子书,怎么连个初中毕业的骗子都斗不过?”这话听着扎心,却不是段子。

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金融诈骗报案量三年内涨了4倍。受害者里教师、医生、公务员占比超过60%。按理说,这些高学历、高知识分子的防骗能力应该杠杠的,可现实却反其道而行——越有金融素养的人,越容易掉进骗子设下的陷阱。

为什么“知识改变命运”到了晚年变成“知识招来骗子”?

先说个数字:73%的“杀猪盘”(即专门针对老人的感情诈骗)受害者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62%能正确计算复利,也就是说他们并不缺乏基本的金融常识。北京海淀警方告诉我,那些能滔滔不绝讲K线图、看懂基金净值曲线的老人,其实是最容易相信所谓“内部消息”的群体。

上海李阿姨就是典型代表,她能把通货膨胀讲得头头是道,却被一个声称可以用房产抵押换取高额回报的骗局坑掉两套房。她坦言:“我就是太懂利息计算了,所以才信那些号称年化24%的项目。”

国际研究也早就发现,中国老人的平均金融素养得分只有0.97(满分3),但每提高1分,他们被骗概率竟然增加18%。这听起来很魔幻,但事实摆在眼前。

“半桶水”的专业知识,是最大的陷阱

杭州王伯退休前是银行中层,对财报一清二楚,但依然栽在一个区块链养老项目上。骗子还特意用专业术语套近乎,“您这么专业,一定了解我们私募基金底层逻辑……”结果王伯不仅没警惕,还主动掏钱投资。

心理学家称之为“能力陷阱”:对自己掌握的信息过于自信,以为能够识破骗局,却恰恰被复杂话术绕晕。这种致命自信,让很多专家级别的人士也翻车。

经侦民警跟我说,有些退休会计非要转账,即使手机AI预警弹出来,也硬着头皮操作。这种“不服输”的态度,是骗子最喜欢看到的心理状态。

子女们该怎么办?防诈其实可以有套路

作为正在照顾父母的一代,我深知和父母沟通防骗难度不小。我给大家分享几个实用的小技巧:

1. 每月一次家庭版“诈骗剧本杀”

我会给爸妈演示各种典型骗局,比如保健品投资、以房养老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套路,从而提高警觉性。

2. 绑定账户短信提醒

现在很多地方银行都有交易短信提醒功能,不嫌麻烦的话一定要开上。据朝阳区案例显示,这样做可以拦截87%的诈骗尝试。

3. 故意问点傻问题测试反应

比如问爸妈,“比特币能买降压药吗?”通过观察他们如何回答,可以判断是否已经被某些错误信息影响。

4. 教会简单又实用的话术顺口溜

“保本高息不要信,院士来了也不灵;扫码送礼扭头走,馅饼专砸冤大头;子女电话拨三遍,警察就在手机边。”这些简短易记的话,可以帮老人快速拒绝陌生推销和诱惑。

养老金缺口与延迟退休带来的双重压力

再聊聊更宏观一点的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我们面临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的现实。不少地方开始推行延迟退休政策,希望缓解财政压力。但对于普通职工来说,这意味着工作时间更长,同时还要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理财环境和不断升级的新型骗局风险。

不少朋友跟我吐槽,现在去银行取自己的养老金,都像做贼一样,小心翼翼怕被柜台工作人员当成傻瓜看待。这种无形中的焦虑,更加凸

#跃见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