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米哈游联创蔡浩宇主导 AI 游戏《星之低语》上架 Steam

发布日期:2025-08-07 04:49:49 点击次数:184

点击关注不迷路

米哈游的AI新作《星之低语》:

一场“聊天拯救生命”的实验,值得买吗?

最近,Steam平台上突然冒出了一款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游戏《星之低语》(Whispers from the Star)。

它的开发商是米哈游,那个靠《原神》《崩坏》系列赚得盆满钵满的公司;

它的主创是蔡浩宇,那位曾经高喊“技术驱动创新”的联创大佬。

但这次,他们没搞抽卡、没做开放世界,而是整了个“AI对话拯救太空幸存者”的新玩意儿。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科幻电影?

但玩过的人都在问:

这到底是黑科技,还是“电子宠物机”升级版?

玩法很“简单”:你就是她的“救命稻草”

《星之低语》的故事设定很直白:

女主角Stella在太空探险时遭遇意外,坠毁在一 颗叫盖亚的星球上。

她的队友全没了,通讯设备也坏了,唯独能联系上的,只有屏幕前的你。

你的任务很简单:

通过聊天,让她活下去。

听起来像不像你打游戏时,朋友在旁边瞎指挥?

但这次不同,你得用真名实姓地说话。

游戏要求玩家必须准备一个麦克风,因为Stella的互动方式只有语音对话。

你可以视频通话、发语音留言,甚至发短信,虽然官方建议用语音。

每一句你脱口而出的话,都会影响她的行动。

比如她说“我旁边有个奇怪的机器在冒烟”,如果你让她拆开看看,她可能当场爆炸;

但如果你让她躲远点,她也许能发现求生线索。

这听起来很刺激:但别急,先看看你家的麦克风够不够“社死”。

技术很“硬核”?别急,先看看你的麦克风

米哈游给这款游戏贴了满身标签:

AI驱动、多模态交互、实时情感反馈、200+剧情分支……

但这些听起来像科技展会上的PPT术语,实际体验如何?

根据试玩版反馈,Stella的AI确实能理解复杂对话。

比如你说“我小时候怕黑,但后来学会了勇敢”,她可能会回应“我现在也害怕,但你说得对,我得试试”。

这种情感共鸣让很多玩家直呼“她真的在听我说话”。

但问题也出在这——AI不是万能的。

有玩家吐槽:

“我说‘你左边有个红色按钮,按一下’,她居然回我‘你觉得我该冒险吗?’,这不废话吗?”

更现实的问题是硬件要求。

游戏需要麦克风不说,摄像头也得开着,虽然不强制。

官方声称这是为了实现“口型、表情与语音同步”,但实际体验中,很多玩家发现Stella的表情变化很机械,甚至出现“你说搞笑段子,她一脸严肃”的尴尬场面。

更别提那些用手机麦克风的玩家,直接被系统判定为“信号不良”。

买断制72元,值不值?

《星之低语》的定价是9.99美元,约72元人民币,买断制。

乍看不贵,但对比试玩版只有3个故事节点,完整版25+的剧情,这个价格到底值不值?

先说优点:

游戏确实尝试了“无限对话可能”。

传统RPG的对话树被彻底抛弃,你不用纠结选A还是选B,直接说“你试试爬树”或者“讲个笑话给我听”都可以。

Stella的反应虽然偶有脱线,但大部分时候能自圆其说。

更绝的是,游戏里加入了“决策致死”机制:如果你让她做了错误选择,她真的会死,而且不能读档重来。

这种“一次错误满盘皆输”的设定,在快餐游戏横行的今天,确实让人捏了把汗。

但缺点也很明显:太依赖玩家的表演欲。

如果你是个社恐,或者对着麦克风说话会尴尬到脚趾抠 地,这款游戏可能分分钟让你崩溃。

有试玩玩家吐槽:

“玩到第三天,Stella突然发语音问我‘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直接关了游戏——我上哪给她找答案?”

争议:是“数字伙伴”还是“电子海王”?

米哈游在宣传里说,这款游戏想验证“人人都能拥有数字伙伴、获得情感联结与归属感的未来”。

但很多玩家看完剧情后直呼“被PUA了”——Stella全程把你当救命恩人,每句话都在暗示“只有你能救我”。

有网友调侃:“这不就是电子海王吗?

天天发‘在吗’‘想你了’,还非得逼你说话才能活。”

更现实的质疑来自本地化问题。

目前游戏仅支持英文,锁国区,国内玩家需用海外账号购买。

对于一款主打“情感交互”的游戏来说,语言障碍简直是致命伤。

有网友吐槽:“我英语四级没过,对着麦克风喊‘I love you’,结果她回我‘Thanks for the compliment’,这算哪门子互动?”

对比同类:比“AI聊天机器人”强在哪?

如果你觉得这玩法像AI聊天机器人,那确实没差太多。

但《星之低语》的野心更大——它想把AI对话变成“游戏机制”。

传统AI聊天,比如微软小冰是单向输出,而这款游戏要求玩家主动参与剧情。

比如Stella会突然发来一段星球环境数据,让你分析是否该冒险前进;

或者在情绪崩溃时,需要你快速用语音安抚她。

但技术瓶颈依然存在。

有玩家发现,Stella的“情感反馈”更像是预设程序:

多次失败后她会心率飙升,但这种反应更像是数据模拟,而非真正的“情绪波动”。

更别提那些被AI误解的对话了:

“我说‘吃火锅’,她居然回我‘盖亚星球没有火锅’,这算什么智能?”

适合谁?不适合谁?

适合人群:

对AI技术感兴趣的极客玩家;

喜欢沉浸式叙事,不介意单向输出的“话痨型”玩家;

想体验“拯救他人”成就感的助人型玩家。

不适合人群:

社恐患者,对着麦克风说话会尴尬;

期待传统游戏爽点,打怪、升级、装备的玩家;

对语言障碍敏感的非英语玩家。

未来展望:AI游戏的“第一步”够稳吗?

客观来说,《星之低语》确实是AI游戏的“第一步”,但步子迈得有点大。

它像极了早期VR游戏——概念惊艳,体验割裂。

比如试玩版里Stella能实时回应语音,但完整版新增的25+剧情节点是否能保持一致性?

通关后解锁的“神秘功能”到底是噱头还是真有新东西?

这些问题都得等8月15日发售后才能揭晓。

不过,米哈游这次的尝试至少证明了一件事:

AI不是用来“替代玩家”,而是“增强互动”。

就像当年《模拟人生》教会我们“照顾虚拟人”,《星之低语》在教我们“如何与AI共情”。

只是这条路还很长。

毕竟,让Stella学会“嘴硬心软”或者“傲娇撒娇”,可比让她说“收到指令”难多了。

花72元,买一次“未来体验”

如果你是科技尝鲜党,或者对“人机情感交互”有好奇心,72元买个试错机会不算贵。

但如果你指望这是一款“好玩”的游戏,可能会失望:

它更像一场实验,一场米哈游用AI技术赌的“社交实验”。

毕竟,拯救一个太空幸存者,总比拯救一个濒临倒闭的游戏公司有趣得多,对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