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台湾想当藩属国?康熙笑了:先问问你家叛徒答不答应!

发布日期:2025-09-19 00:52:56 点击次数:84

台湾想当藩属国?康熙笑了:先问问你家叛徒答不答应!

这事儿,得从郑成功他儿子郑经说起。当年郑成功何等英雄,一脚踹开荷兰人,收复宝岛台湾,那叫一个扬眉吐气。可他心里念叨的,还是“反清复明”四个大字,台湾,不过是他眼里的一个超级基地。

谁能想到,他儿子郑经,格局一下就小了。爹死了,他接了班,一看大陆是回不去了,干脆,关起门来当土皇帝吧!他跟康熙派来的使者说,别谈统一了,咱们能不能换个玩法?就按照朝鲜那个模式来,我给你当个藩属国,年年进贡,岁岁来朝,但你别管我岛上的事,行不?

这话传到北京,康熙皇帝听完,怕是气得都笑了。什么意思?这是要把台湾从中国版图上硬生生撕出去,搞“一中一台”啊!这跟今天某些人的论调,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康熙能答应吗?当然不能。可问题是,打不过啊!

清朝的八旗兵,陆地上是龙,下了海就成了虫。1665年、1666年,两次派兵攻台,结果呢?两次都被郑家军按在海里摩擦,灰溜溜地败了回来。郑家的水师,仗着熟悉地形,简直就是近海的王者。

这下,台湾的郑经更得意了。你打不过我,那就得听我的。他不仅要当“藩属国”,还在三藩之乱的时候,跟耿精忠勾结,背后捅刀子,进攻福建。甚至在谈判桌上狮子大开口,跟清廷要周边好几个岛,每年还得给他六万两白银当“保护费”。

这简直就是把大清的脸面,扔在地上踩。

整整二十年,康熙就这么忍着。他一边用“招抚”的怀柔政策,甚至开出了封王、不用剃发易服这种堪比“三藩”的优厚条件,一边默默地积蓄力量,等待一个机会。

机会,说来就来。1681年,那个不可一世的郑经死了,把一个烂摊子,甩给了自己年仅十三岁的儿子郑克塽。

一个娃娃懂什么?整个台湾高层瞬间乱成了一锅粥。有人主张死磕到底,有人吵着要私下跟清廷谈判,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康熙等了二十年的时机,终于到了。他启用了一个人,一个让郑家上下都恨得牙痒痒的“叛徒”——施琅。

说起施琅,那故事可就长了。他本是郑成功手下最能打的猛将之一,水战功夫炉火纯青。可后来因为一点私仇,郑成功一怒之下,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兄弟。这一下,血海深仇结下了。施琅扭头就投了清朝,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灭了郑家,报仇雪恨!

朝堂之上,多少人反对?一个降将,能信吗?万一他阵前倒戈怎么办?但康熙力排众议,大手一挥:就用施琅,给他“专征之权”,福建水师,全归他管!

康熙赌对了。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敌人。施琅对郑家水师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他知道郑军擅长在近岸打防守反击,但要拉到远海对轰,他们就不行了。所以,施琅的战略很明确:打蛇打七寸,先拿下台湾的门户——澎湖列岛。

当时,连福建总督姚启圣都觉得,不如趁着北风,绕过澎-湖,直捣台湾本岛。但施琅坚持己见,夏天南风才有利于我们大船队作战,而且不拿下澎湖,就算登陆台湾,也是瓮中之鳖,自讨苦吃。

历史证明,施琅是对的。

1683年6月14日,福建铜山岛,旌旗蔽日。施琅亲率238艘战船,24000名水师官兵,如离弦之箭,横渡海峡,直扑澎湖。

郑军名将刘国轩也不是吃素的,早就在澎湖布下了天罗地网。第一轮交锋,清军就吃了亏。几艘大船冲得太猛,结果潮水一变,反被郑军包围。危急关头,施琅亲自驾船冲击,一颗火铳子弹飞来,擦伤了他的右眼,鲜血直流。

首战失利,但施琅没慌。他一面休整,一面冷静分析战局。几天后,总攻开始!他将舰队分为三路,自己亲率56艘主力战船,如一把尖刀,直插郑军防守最核心的娘妈宫。

那一天,澎湖海面炮声隆隆,火光冲天。清军战船更大,火炮更猛,硬生生用绝对的实力碾了过去。郑军的战船队几乎全线崩溃,190艘战船被烧毁、被俘获,12000人战死,5000人被俘。主将刘国轩眼看大势已去,仓皇逃回台湾。郑家的海上长城,塌了。

澎湖一失,台湾岛内彻底慌了。夜里,郑克塽召集大臣们开会,还能怎么办?打,是肯定打不过了。最终,大家一致决定:降了。

施琅接下来的操作,更是堪称“攻心为上”的典范。他没有乘胜追击,而是下令停止进攻,安抚百姓,禁止杀戮。他把抓到的郑军俘虏好吃好喝招待,然后全部送回台湾,还发布了一篇情真意切的《安抚输诚示》,告诉台湾军民:大家都是同胞,放下武器,既往不咎。

这一招,直接瓦解了台湾最后的抵抗意志。郑克塽派人送来了降书,剃掉了象征明朝的头发,换上了清朝的官服,对着北方,三跪九叩。台湾的百姓,也跟着剃发,表示臣服。

台湾,回家了。

收复之后,新的问题又来了:这块“飞地”,到底是要还是不要?朝堂上吵翻了天。以大学士李光地为首的“弃台派”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每年还要花大笔军费去守,纯属赔本买卖,不如迁回百姓,放弃算了。

关键时刻,施琅又站了出来。他上了一道著名的《恭陈台湾弃留疏》,痛陈利害:“台湾一地,为东南四省之要害……弃之,则为诸国所踞,祸患无穷。”这番话,彻底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重陆轻海”的传统思维。康熙深以为然,最终拍板:留!

于是,清廷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驻军一万,正式将台湾纳入国家版图。为了加强文化认同,康熙还在台湾设立学校,推广儒家文化;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更是鼓励大陆百姓移民垦荒。这一系列举措,才真正让台湾从法理到实际,都成为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为我们今天主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一部分”提供了最核心的历史法理依据。

康熙收复台湾,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国家战略眼光的一次伟大飞跃。它告诉后人,中国的版图,寸土不能让;中华的统一,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历史大势。那个曾经想当“第二个朝鲜”的梦,终究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拍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