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特使聊了一会后,塔利班态度变化,直接拒绝了中方的善意提醒
发布日期:2025-10-09 22:12:19 点击次数:161
特朗普前段时间突然抛出个要求,让塔利班把巴格拉姆空军基地交出来。话音刚落,塔利班立刻顶了回去,甚至放话已经做好了动武的准备。气氛一度像要擦枪走火。
结果没想到,几天后风向就变了。在卡塔尔的斡旋下,塔利班和美国特使见了面,还达成了协议,释放了一名在阿富汗被关押的美国公民。双方都用了很软的词,美国说这是“积极一步”,塔利班说是“值得肯定的时刻”。
别看只是个人质,这背后水可不浅。今年以来,美阿之间通过第三方的类似交换已经不止一次。算上这回,至少有四次,频率不低,而且次次都能落地。这说明,哪怕嘴上互相硬碰硬,两边还是搭起了一条能处理敏感问题的直接通道。在人质这种高度敏感的议题上形成运作机制,本身就是关系缓和的信号。
更微妙的是,这事发生在特朗普高调提巴格拉姆基地之后。最开始塔利班态度铁板一块,可这么快就释放美国公民,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这是在为后面的谈判铺路。放人不一定是善心,但几乎肯定是一种“先放一着”,给自己在美阿接下来的安全、军事议题里加点筹码。
不过,你要以为塔利班这次只是在对美示好,那就低估他们的多线操作了。
就在和美方特使会面后,塔利班突然对中、俄、伊朗、巴基斯坦四国发声,直接否认阿富汗存在激进组织活动,还指责外界的说法“不真实”。副发言人甚至保证,阿富汗领土不会用来针对其他国家,并强调安全已经在塔利班的掌控之中。
问题是,中俄伊巴的提醒并不是凭空来的。今年2月,“ISIS-K”就在昆都士省对一家银行发动了自杀式炸弹袭击,联合国的报告还特别指出,这个组织成员数量还在增加。不止如此,巴基斯坦塔利班、“安拉战士”等基地组织的影子,也在霍斯特省、库纳尔省的训练营里被发现。有些甚至得到塔利班部分派系的后勤和资金支持。这些组织不仅活跃,还在招人,并且有跨境作战的打算。
这些情况,决定了中俄伊巴不会对塔利班的“全境稳定”说辞轻信。对四国来说,阿富汗局势直接牵动着边境安全、反恐防线和经济发展,哪怕是一点失守都会溢出到周边。
所以本次四国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发出集体声音,是在一个国际化平台进行政策协调。这种机制化发声,不是为了批判塔利班,而是为了把政策一致性做实,也增强影响力,想办法推动阿富汗找到政治解决路径。
可塔利班应对外界质疑的方式,是“全盘否认”。这做法,从外交和内政角度看,都不划算。理由很简单,国际社会肯不肯帮阿富汗全看行动,不看嘴巴。如果只靠表态,不去解决境内恐怖组织和安全问题,那民生改善不了,老百姓不满意,外部援助也不会来。最后损失的,还是自己。
俄罗斯就是个参考。4月的时候,俄方确实暂停了对塔利班的活动禁令,算是释放了合作信号。但是话挑得很明白,得用行动证明你愿意反恐。一旦口头承诺不落实,俄罗斯不仅可能把塔利班重新列进“黑名单”,刚刚启动的阿姆河天然气开发协议也可能中途停掉。
中国的逻辑和态度,其实也差不多。我们曾计划帮助阿富汗升级从瓜达尔港到喀布尔的公路,瓜达尔港是阿富汗连通印度洋的唯一出海口。这条公路要是修通了,矿产、农产品都能更快进入国际市场,带动民生改善。但前提是安全。安全不能保证,中国必然会重新评估合作。塔利班如果在安全问题上不达标,这条路就会卡住,影响的还是阿富汗自己。
从四国的整体表态看,这些条件不是为了为难塔利班,而是希望他们能正视现实:想被国际社会接纳,就要打击国内恐怖组织,保护民众基本权利,组建更具包容性的政治班子。没有这些,外部环境不可能真正松动。
塔利班也许以为和美国的接触能让自己多一个外部支点,但问题是,美阿的接触更多是利益上的短期交换,不是对塔利班治理能力的背书。在区域安全上,中俄伊巴的态度,很可能比美国的立场更直接影响塔利班的生存空间。
眼下他们面临的局面,就是同时处理和美国的讨价还价、和邻国的安全信任,以及内部依旧活跃的极端势力。这三条线交织在一起,哪条松了,后果都不轻。
刚过去的这次人质释放,给美阿关系扔了一颗“糖”。可与此同时,四国的安全提醒,对塔利班却是一根“针”。两边的反差,既是外交上的两面牌,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博弈场景。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