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一厢情愿的赫尔利

发布日期:2025-08-19 03:42:12 点击次数:71

几乎所有人都对赫尔利没有什么好感。

01

帕特里克·杰伊·赫尔利于1944年9月作为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到中国。

毫无疑问,在这个时间节点,蒋介石对美国的不满态度已经达到了顶点,表面上看,蒋介石是在对史迪威发火,但实际上却是不满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罗斯福认为有必要安抚蒋介石,尽可能的让他对中国的布局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不过派谁去又是一个问题。

对罗斯福而言,他想派一个能代表自己的到中国去,这个人还必须要对中国很了解。

当时,已经即将退休的美国总统核顾问史汀生(就是他在罗斯福死后,通报了继任总统杜鲁门和计划)以及时任美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共同推荐了赫尔利。

罗斯福也很赞同这个人选。

赫尔利1931年就到过中国,在罗斯福眼中算是个了解中国的人。更重要的是,赫尔利的倾向性不是那么明显,无论是对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还是对延安的中共。

在赫尔利到中国前,罗斯福叮嘱他,此行他有两个任务:

第一、防止中国政府垮台,并继续督促他们抗日;第二、调和中美军事机构及美国驻重庆使馆和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

1944年9月6日,赫尔利抵达中国,并在第二天与蒋介石进行会晤。

蒋介石那时对美国已经相当不满意,特别是史迪威一系列的行为,已经眼中触碰了他的底线,尽管蒋身边的幕僚都劝蒋介石要冷静,防止美国撤出援助中国,转而扶持苏联,但蒋介石始终认为,过去中国对美国已经让步太多,此次他将坚决的予以抗争。

当然,蒋介石同时承诺,即便是没有美国人的支持,他也将坚决抗日。

在与蒋介石见面以后,赫尔利直截了当的表示,他此行过来就是带来美国的态度,即维护中国政府的统治,维护蒋介石是中国唯一的领袖。

史迪威黯然回国,而赫尔利则接替高斯成为美国驻华大使。

作为新上任的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踌躇满志,他在完成安抚蒋介石的任务后,随即提出要去延安,他要把美国人的态度传达给中国共产党。

“让国民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组成统一的合作政府。”

带着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1944年11月7日,赫尔利乘坐C-47运输机,在四架战斗机的保护下飞赴延安。

02

对赫尔利的到来,延安方面是很重视的。

就在赫尔利动身到访延安的前一天,即11月6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在延安召开,除了讨论即将召开七大会议事项外,毛主席还重点谈到了赫尔利来延安的事儿:

“蒋介石想让赫尔利来帮忙调解,这样他们或许能得救。至于赫尔利能带来多少好处,多少能给点。哪怕他给的是小恩小惠,我们也得接着,同时得给他点限制,好从中得到更大的救命好处。对于国民党的情况,赫尔利挺乐观的。等赫尔利来了,我们得开个欢迎会,让周恩来去介绍他,然后再办个音乐晚会热闹热闹。”

应该指出的是,毛主席当时对赫尔利并不是一无所知,早些时候他就接到了在重庆的董必武、林伯渠的电文,当时赫尔利曾对他们说了一个大概的意思:

在美国人的理解中,蒋介石虽然是中国抗战的领袖,但是他的国民政府并不是一个民主的政府,而想要建成一个民主的政府,蒋介石必须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的政党地位。

赫尔利以为自己的提议没什么问题。

其实包括我在内,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些提议没什么问题。

可毛主席却第一时间就察觉了不对劲儿。

如果蒋介石不承认中国共产党是合法的政党,那么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就不存在了吗?而如果换取蒋介石承认中国共产党是合法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不是需要复出一定的代价呢?比如地盘和军队。

那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前方浴血奋战,付出的无数努力和牺牲,是不是也会被抹杀了呢?

事实上就是,赫尔利的提议,还是要维持国民党一党专政,取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解放区。把所有的一切都纳入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当中去。

毛主席后来没有再给赫尔利说话的机会,而是直截了当的告诉他。

“中国人民,包括中国共产党人首先希望国民政府的政策和组织有所改变,建立一个包含一切抗日派别和无党派别人士的联合政府,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也就是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必须先进行改组,改变他们的腐朽机构过去以往的错误政策。

毛主席还特别强调了一点,在现在的国民政府改组为一切抗日党派以及无党派政治人士的联合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改组为包含一切抗日武装的联合统帅部之后,国民党只是联合国民政府、联合统帅部中普通一员。

应该指出的是,赫尔利很明显没有听懂毛主席所说的话,只是下意识的点头同意。

不过,赫尔利还是问了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蒋介石比较关心的:

“我还要再证实一下,您是否愿意同蒋先生合作,由他当政府主席?”

毛主席对此斩钉截铁的回答:

“他当主席。”

事后, 赫尔利代表美国,毛主席代表中国共产党,签署了双方共同拟定《中国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协定(草案)》

王树增的《解放战争》一书中,是这样形容赫尔利的:

“赫尔利带着美国式的天真回去了。”

赫尔利显然不了解中国,不了解蒋介石以及国民党,不了解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后,历经革命岁月洗礼,期间走过不少弯路,这其中吃的最大的一个亏就是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那时候的中国共产党人放下了武器,却没有获得和平,国民党的屠刀从来也没有心慈手软过。

“放下武器,不一定能有和平,而拿起武器,却有可能获得和平。“

应该指出的是,从抗战爆发开始,为了广泛深入发动群众,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共和各抗日党派、国民党内民主派以及无党派爱国人士,一致要求建立民主政治,国民党当局不得已之下,同意召开国防参政会与国民参政会。

当时,全国民主人士以及各个民主党派对国民党当局寄予了很深的期望。

可蒋介石为了实现一党独裁统治,加紧迫害中间党派,并对中共采取敌视的态度,引起了全国的反对,特别是皖南事变后,蒋介石的主张不仅受到全国声讨,就连一贯支持他的美国,都批评蒋介石。

从皖南事变后,中国的宪政运动进入到了一个高潮。

1943年9月,迫于国内外压力,国民党召开五届十一中全会,同意战争结束后一年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而颁布之,同月,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也宣布,从即日起筹备宪政。

1944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宪政问题的指示》,决定参与宪政运动,这时抗战已经到了必胜的阶段,中国共产党人认为,推动国民党政府改革的时机已经到来。

9月15日,林伯渠在重庆召开的第三届国民参政会第三次会议上,就系统的阐释了联合政府:

“只有坚决地变革国民党的政治和军事机构,才能团结全国人民,认真准备反攻力量,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因此,必须立即召开紧急国事会议,讨论解决改组国民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问题。”

不仅如此,在会议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还以书面的形式,提交国民党当局,其中就有关于成立联合政府的方案,

当时,中共的提议引起了全国响应,各民主党派纷纷团结,要求国民党当局立即结束一党专政,建立各党派之联合政权,实行民主政治。

也就是说,在赫尔利去延安之前,中共其实就已经表明了态度,而他显然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

03

赫尔利在和中共谈妥以后,便兴致勃勃的回到了重庆,他觉得自己的提议一定蒋介石一定会同意。

殊不知,蒋介石直截了当的就否定了他组建联合政府的建议,而是直接给出三条反对草案,他要中共方面直接同意这三条草案:

一、将中国共产党之武力,于改编后收为国军之一部分,此后该共产党之武力,在薪饷、津贴、军火及其他配备方面,即取得与其他部队之同样待遇。

二、中共对国民政府之抗战及战后建国应全力拥护之,并将其一切军队移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国民政府指派中共将领以委员资格参加军事委员会。

三、国民政府依照《抗战建国纲领》之规定,保障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项人民自由。

蒋介石的态度也可以说旗帜鲜明,他就是反对联合政府,他的唯一要求,就是要中共放弃军队和地盘,一味服从以他为首的国民政府,拒绝改变国民党政府一党专政的局面。

赫尔利一下子就懵了,但他的反应也很快,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就倒向了蒋介石。

这也容易理解,赫尔利本身就只是一个政治的投机客,他来中国可并不是为了转一圈,他想到了之前被驱逐回国的史迪威。

赫尔利拿着蒋介石的三条反对建议给周恩来看,还劝周恩来答应,被周恩来干脆利索的拒绝了。

毛主席后来得知此事后,直接在周恩来电文上写了12个字:

“党治不动,请几个客,限制我军。”

1944年12月2日,周恩来告知赫尔利,重庆三条与之前达成的延安五条差太远,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毫无诚意,对时局无利,我将返回延安,不再来重庆。

赫尔利一下子也慌了,事实上他也根本没想到,共产党人会这么干脆利索的拒绝。

眼见谈判不成,双方又要分崩离析,赫尔利不得不耍一个花招,骗中共回到谈判桌上。

同年12月21日,赫尔利再度邀请周恩来到重庆,为了能戳破国民党当局的伪善面孔,中共见招拆招,决定仍然赴约。

赫尔利向周恩来信誓旦旦的表示,这次蒋介石已经准备答应你们的条件了。

可一反手,赫尔利就再度翻脸。

第二天,赫尔利来到周恩来住处,拿出了蒋介石拟定的四项:

一、“行政院之下,设立新机构,等于外国所说的战时内阁”;

二、“成立由美国军官一人,国民党一人,共产党一人组织之整编委员会”;

三、由一名美国军官做中国军队总司令,国共两方各任命一人为副司令;

三、整编委员会成立后,国民政府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国民党这四项与之前的三条都一样,可见他们毫无诚意,赫尔利大耍两面派。

从1944年年底到1945年年初,赫尔利小心翼翼的隐藏着自己,尽可能的周旋在国共两党之间,彷如一个跳梁小丑一般。

直到最后,终于装不下去了。

1945年2月13日,在赫尔利的陪同下,周恩来去见了蒋介石,结果蒋介石直接抨击中国共产党组建联合政府的提议:

“联合政府是推翻政府,党派会议是分赃会议。”

赫尔利两天后召开记者发布会称,他将完全支持中国政府(蒋介石),并且还向国内汇报称:

“与其说在废止国民党一党统治,不如说要推翻国民党之统治,获取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一党统治。”

此后赫尔利多次在公开场合,抨击中国共产党,污蔑中国共产党是“分裂主义”,和那些颓废的军阀没有区别。

毛主席也很气愤,他在延安给新华社写社论,把从1944年11月与赫尔利达成延安五条以及之后几个月以来的谈判全部公之于众,本来之前中共答应赫尔利,不对达成“延安五条”一事公开,但面对赫尔利两面三刀主义,中共也决心不再留手。

04

1945年8月15日(美国是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狗头军师赫尔利给蒋介石出主意,可以邀请中国共产党来重庆谈判,如果中共不来,就可以把发动内战的罪名扣在中共的头上。

当然,令赫尔利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就是,在蒋介石发出三请的电文后,毛主席居然答应了去重庆,前后只考虑了不到一个星期。

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在延安枣园召开,面对蒋介石盛情邀请中共参加他所谓的“联合政府”,毛主席斥之为“独裁加若干民主”:

“对于这种形式的联合政府,我们还是要参加进去,进去是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走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也是在重庆谈判期间,晋冀鲁豫军区打了上党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阎锡山部,13个师1个挺进纵队3.5万余人,其中俘3.1万余人。

与此同时,为了控制北宁线,打通从陆路进军东北的交通要道,国民党军利用美国人的军舰运送13军、52军至秦皇岛,并以这两个军进攻山海关。当时,八路军山东军区第7师、冀热辽军区第19旅、第22旅第64团共6个团万余兵力。

不过,因为敌强我弱,山海关很快被攻破。

此后,杜聿明率领13军、52军长驱直入东北,内战的阴云笼罩在全国人民每一个人的头顶上。

1945年11月16日,美国人不得不悲观的承认,经过了他们调处以后,中国内战爆发的风险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还扩大了不少。

与此同时,美国人很快就找到了替罪羊。

赫尔利的反对者们开始在国会攻击他,认为是他过于露骨的表现,才造成了这样一种恶果,他过分的偏袒蒋介石政府,低估、忽视了中共的力量,从而造成了这样一种恶果。

同月,赫尔利黯然辞职回国,此后在政坛上接连失利,在难有所作为。麦卡锡时代,赫尔利疯狂迫害那些在原美国驻华大使馆中,同中共交好的那些人。

1963年7月20日,赫尔利病死,终年80岁。

当然,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罗斯福,他本人在此时去世了。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在佐治亚州泡温泉时去世,在临终前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流传下来:

“唯一阻碍着我们实现明天目标的就是对今天的疑虑。让我们怀着坚强而积极的信心奋勇前进吧!”

从1941年美国参加二战以来,罗斯福苦心孤诣的勾勒了一个未来世界的宏伟蓝图,并尽可能的满足了所有人(国家)的需要(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牺牲了一部分国家的利益)。

总的来看,罗斯福尽可能的让所有坐到桌上的人满意(没上桌的就另当别论),这其中还包括中国。

罗斯福极具远视的政治能力,不得不让人叹服。只是死的太早了,他苦心孤诣把美国扶持上二战以后世界第一的宝座,却没能亲眼看见。

对罗斯福而言,他唯一失算的地方,就是中国内战爆发了。

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度,从来也不受任何人安排,能决定他命运的,只有他自己。

在二战后无数岁月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将成为扎进美国肌理中最粗最大的一根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