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河北一马路突设5个巨型水泥墩 司机直呼像在“走梅花桩”

发布日期:2025-08-22 14:33:46 点击次数:88

马路中央突然立起5个粗大的水泥墩,司机开车经过像在练“梅花桩”,一时间视频刷屏网络,引发热议。

那是一条看起来还挺新的马路,柏油面平整发亮,路两侧是低矮的民居和零星的小商铺。

可就在路心,硬生生立着五个灰白色的水泥墩,墩身裹着黄黑相间的警示条,顶上竖着“减速通行”的牌子,还闪着红蓝警示灯。

开车的人远远看见就得捏一把汗——这不是普通的减速带,而是要你左右摇摆地绕过去,像在玩一场不容失误的游戏。

视频传到网上后,评论区炸开了锅。

有人说这是“限宽神器”,能治大车乱跑;也有人担心,这么摆在路中间,万一夜里灯光不好,或者遇到紧急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8月18日上午,记者联系了几位拍视频的网友,有人说是在河北廊坊葛渔城镇通天津六道口附近拍到的。

当地居民也证实,确实有这么一排水泥墩横在路中间。

可奇怪的是,辖区交警说他们没设过,让去问路政;路政部门又说是镇政府干的。

葛渔城镇政府的解释是,这条葛马线穿镇而过,沿线住着不少人,过去大车呼啸而过,不仅把路面压坏,还吵得居民夜不能寐。

村民多次反映,镇里和两村村委会商量后,报上级批准,才在路中间立了这些限宽墩,目的就是让大车绕道。

听起来理由不算没有道理,可问题是——这限宽墩的设计和摆放方式,真有点让人捏汗。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里明确写着,限宽墩应该分设在道路两侧,限制宽度不小于2.5米,而葛渔城镇的这五个墩子,却是直接排成一列横在路中间,让小车像穿障碍赛一样通过。

《中国青年报》也发文评论,说交通管理不能只图一时方便,科学和便民才是底线。

毕竟,安全隐患不是等出事才算隐患。

镇政府也意识到问题,当天上午区里就下了通知,要求研究解决方案。

下午,有网友发帖称“已经拆了”,但镇政府工作人员回应说还没拆,不过很快就会动手。

这事让我想起国外的几个案例。

美国有个城市也曾用混凝土路障挡大车,结果发现救护车、消防车也被挡在外面,耽误了救援。

后来他们换成了智能限高杆,平时挡大车,有紧急车辆时能自动升起。

新西兰更是早在1976年就规定最小车道宽度为2.5米,既限制了超宽车辆,又保证了基本通行能力。

其实,限宽并不是不能做,而是怎么做的问题。

澎湃新闻的文章提到,中国很多公路车道宽度是3.75米,比美国、新西兰都宽。

新西兰的研究还发现,窄一点的车道反而事故率更低,还能抑制车速。

换句话说,科学设计比“硬碰硬”更有效。

我能理解镇里的初衷——谁都不想每天被大车吵得睡不着,还担心孩子过马路的安全。

但办法总比问题多,限宽墩可以换成更灵活的设施,比如可调节的限高杆,或者在村口设电子监控抓拍超限车辆。

这样既能拦住不该来的车,又不至于让普通司机提心吊胆。

那天傍晚,我特意去看了那条路。

夕阳把水泥墩的影子拉得老长,几辆小车慢慢绕过去,司机脸上的表情有点无奈。

路边的老大爷说,这几天镇里的人来量过尺寸,估计很快就会拆掉。

他叹了口气:“立的时候没多想,现在才知道不合适。”

这话让我有点感慨。

很多公共设施的设置,其实就是这样——出发点是好的,可执行的时候缺了点科学论证和换位思考。

结果,原本想解决的问题没完全解决,还添了新的麻烦。

希望这次拆除只是个开始,未来在做类似决定时,能多听听不同人的声音,多看看别的地方的经验。

毕竟,一条路,不只是车在走,还有人生活在它的两边。

而那五个水泥墩,也许很快就会消失在马路中央,但它们带来的讨论,应该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