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成都车展不如往年热,拖稿费惹吐槽,品牌沟通变机械

发布日期:2025-09-01 08:31:28 点击次数:69

成都车展,这几个字一出来,往年总能激起一阵城市热浪和无数汽车从业者、媒体人的肾上腺素,小红书和朋友圈隔三差五晒出从组装场地到川菜火锅冒气腾腾的湛蓝照片,感觉像是一个属于行业的年度大派对。

但2025年的成都车展刚拉开帷幕,连带着熟悉的喧嚣,人们心里却忍不住生出一个大写的问号——这热闹,真的是“真香”吗?大家都在为啥而来?为什么呼啦啦一通操作下来,很多媒体人回头撇嘴,顺带把“车马费都不香”当段子讲出来了?

是时候来揭一揭这锅迷雾弥漫的“车展锅底”了。明面上一切看着风光,可背后故事有多烧脑,大伙未必都清楚。

说到底,每一次车展其实都像一台老机器。看着光鲜,内里零件却锈迹斑斑。市场部和公关部号称做热度,媒体们也积极响应,微信和短视频平台上车轱辘话讲了一大堆,各种新车号称在“史上最强成都车展”上全球首秀。

但等静下来一盘点,发现事后传播蹭不出多少水花。所谓“花钱买热度”,换来的常常是一地鸡毛。

为啥?点开朋友圈、行业群,感叹最多的莫过于“这钱花得憋屈”。

有人爆料,这回除了往常卷流量外,要求还花样百出。媒体被要求当天八小时内搞定首发,有的甚至收到“必须一小时见刊”的紧急指令,更别提动态图文双平台推送,三天看千次流量,满单才有五百块“激励”。

散会那一刻,你能清楚感受到,大家躁的不止是吃饭时间,还有那蠢蠢欲动的吐槽欲。有人自嘲:地球上哪还有比咱更卷的?五百块嫌贵了,还有一百块的“活动后二创激励费”等着你。

调侃归调侃,背后的逻辑可真不只是小气那么简单。

再瞅瞅桌子对面,车企的公关和营销朋友也跑来吐槽。有人说,核心媒体好好干还好,区域媒体求原创没人理,只能发通稿。你想要点心意,结果成了发任务;媒体感到掉价,企业觉得钱烧得冤枉,怎么都不对劲。

矛盾就这么堵在那里。

哎,换个角度看,这事闹成现在这样,根儿上其实挺扎心。

原因也简单——这几年车市过得紧巴,哪家还能像早年间动辄大撒钱?过去有个说法,市场营销分钱从不手软,如今预算紧缩,结果宣传效果全都摊在了KPI报表上。

“每一分钱掰开花”,结果大家都成精打细算的小账房。

所以你说车展“降级”,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但最憋屈的,是大家并没找新出路。车企照旧请媒体来,做所谓的“聚焦报道”,加了点新花样——比如压缩完成时限、死磕数据流量,这些路子无非就是在老套路上套新壳。

这么走,悲催在于有些媒体其实唰唰两下就能达标,还能顺带水个稿费。可作为品牌的传播,想蹦出点大名堂,难。

这也导致曾经热烈的品牌传播,如今变成了打卡任务。

过去车展真是场面浩大。品牌请媒体,成都变成“写稿+成都火锅”的社交圣地。發布会声势浩荡,有啥新款都愿意放成都亮个相。

这些画面,说起来就像家族聚会,虽然有些浮夸,但真有点仪式感。

但现在呢?

到了2024年、2025年,经济寒冬让车企们开始捂口袋。那些年过得“壕”得流油的高端、豪华品牌,今年干脆连个影都没见着。BBA(宝马、奔驰、奥迪)也是收起昔日的高调,发布会缩水、沟通会缩水,有的甚至直接消极避战。合资品牌好些更是安静得像断电惜声的AI音箱。

成都车展,咋就突然变清冷了?难不成真是“成都,都成”变成了“成都,都不香”?

继续扒一扒,就能发现整个车展营销模式也走上了“机械化”:

很多企业压根不指望媒体能深挖产品,不渴望深度传播。车展传播,成了一把“打卡换车马费”:我给你签个单子,你给我发个稿,互道一句“辛苦”,一拍两散。

甚至,有的邀约直接明说:只要新闻稿,最好视频原创,时间、数量、阅读量缺一不可。能核销——配合着KPI汇报,一切显得井井有条。

警醒的是,这种套路本质上说明企业没信心了。

讲真,如果对自家传播真有把握,何必捏紧这点小钱?如果真相信媒体能做出声音,何至于KPI卡得死死的?

更可怕的,是只想着“车展卖车”,至于品牌理念,产品故事,用户感受——看起来都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

咱打个比方,车展就像电竞“露脸赛”——谁能在群雄并起的竞技场亮出绝活,才是真本事。成都车展本该是兵家必争的舞台,上至超豪华,下至民用品牌,都是一场无烟的内容营销大战。

但大家如果都不打算真下场比拼,只是敷衍走过场,搞几张图片、几篇流水线稿件、几个“X小时见刊”的任务,那自然没心气儿了。

其实在路演这种事上,车展原本是最大的人流发布中心,不管是品牌、车企还是媒体,本来都是用劲刷存在感的角色。车企简直应该拿出做“开卷考试”般的认真,邀请有能力的媒体做对比测评、深度解析,效果可能远好于自家品鉴会里那几十个签到名额。

这么说吧,自家办个静态赏车会,再努力传播,也难拼成都车展那天,这么多品牌、产品、对比,信息流疯狂碰撞的场面。

你说传播周期?品鉴会顶多热三天,车展则能拉满整个销售季。那声量,完全不同量级。

所以回头想想,很多车企还是没整明白该怎么玩——不敢信任有价值的媒体,只想“用车马费维系个表面好关系”,盲目追kpi,反而是本末倒置,传播成了鸡肋。

要我说,现在是时候换点思路。

既然市场部对传播效果有要求,那就别找那些只能照本宣科的软文媒体;真要发力,就多给能原创、有识见的媒体机会。别再惦记什么“综合报道”,也别搞什么千篇一律的单品夸夸。

只要敢邀请媒体真测评真对比、敢让人说真话,反倒容易聚集高质量流量。

其实媒体的分层一直都明摆着,大浪淘沙,“水文”再多也骗不了核心消费者。你请谁来成都,最终谁能做主流传播、谁带得动声量,公关心里门儿清。

花钱要花到点子上,无用功倒觉得不如不做。既然预算紧,不如放下幻想,把名额给那些能带来实在声量的媒介。

当然啦,有流量但没内容的号,也未必就一无是处,把优质测评和普通“发通稿”分工合作,也不是啥大不了的事,别硬让所有媒体都变身小编,那真是累人还没用。

不过理想归理想,现场常常操蛋得很。

媒体名单还是老面孔,你抄我、我照你,写出来的内容像AI洗稿。广场上讨论的,往往不是行业热点,而是今天哪家又拖欠了稿费,哪家又要求72小时原创。

说白了,这究竟是做传播,还是养活一堆写稿机器人?

车展该怎么搞点新意思?

说一个行业猎奇的小花絮。上次有家品牌在展台里整了个“黑屋”,进去了手机全部上交,媒体来瞧车、品车,资料什么都不给,出来后全靠印象写稿。结果真考察出谁有真水平、谁能独立做内容。

比起一般的通稿,这种玩法倒像极了大型无提示摸底考试——谁是原创谁是AI,谁是真的懂行,这一下全浮水面。

很多人只盯着“鸿蒙智行”那拨爆流量的战役,看着羡慕,其实更该琢磨:同行在同样资源条件下,谁发挥得更好?品牌自己是否应该更鼓励原创、更信任专业?

可以说车展没落,本质还是行业没勇气让媒体成主角。

而当行业自信回归,把舞台交出来,相信大家自会写出内容,有信心的品牌,让内容说话,效果往往比乱花钱强出数倍。

车展的意义,本来就是行业集体的“Show Time”。谁真金白银下场,谁敢亮盆底,最后观众自然买账。

想等着老路子混过去,那车展就只剩“鸡肋”了。

流量时代,信息扎堆,“哪家声音能出圈”才是硬道理。

车展传播的油水还在,但规则已经换道。回头看,唯一不变的真谛大概就是:所有花出去的钱——不论是车马费、还是场地广告,都得花得有意义、花得敞亮。

要不然,铺天盖地的稿件,最终不过是自娱自乐,想让消费者记住点啥,还真比登天难。

有人问:老传统营销到底还有没有活路?价值是不是全被短视频、达人KOL收割光了?

这其实值得全行业一块思考——你觉得车展到底还能爆点什么?有没有那些“后车展时代”更出彩的玩法?

一人一句,敢抖搂敢讨论,说不定就能“都成”。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