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讨赖河生态,城市河流治理典范!
发布日期:2025-11-20 11:11:48 点击次数:153
一、一条河的前世今生
清晨六点,嘉峪关的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空气里还带着一丝凉意。我像往常一样,沿着讨赖河畔慢跑。脚下的步道平整干净,两旁垂柳依依,河水在晨光中泛着微波,几只白鹭掠过水面,惊起一圈圈涟漪。
“老李,今天起得真早啊!”不远处传来熟悉的声音。是张师傅,退休教师,也是这条河边的老住户。他正拿着相机,蹲在石桥边拍摄一只停驻在芦苇上的水鸟。
“是啊,这河越来越有看头了。”我停下脚步,喘着气笑着说,“记得十年前,这里还是臭水沟,垃圾堆得到处都是。”
张师傅点点头,眼神里透着感慨:“那时候谁敢想?污水横流,夏天不敢开窗,现在倒成了咱们城市的‘绿肺’。”
我望着眼前清澈的河水,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是啊,这条河,曾是我们避之不及的“伤疤”,如今却成了嘉峪关人引以为傲的生态名片。
二、从“避之不及”到“趋之若鹜”
2015年以前,讨赖河在我记忆中始终带着灰暗的底色。那时我在城西的中学教书,每天骑车上班都要经过河段下游。每到午后,热风裹挟着腐臭扑面而来,塑料袋挂在枯枝上,死鱼翻着白肚漂在岸边。
“这河还能救吗?”一次家长会上,一位母亲皱着眉问我,“孩子放学都不敢走这边,说味道太难闻。”
我当时只能苦笑:“政府说要治理,可几年了也没见动静。”
直到2018年,市政府启动“讨赖河生态修复工程”。起初,居民们半信半疑。“又是口号吧?”“花这么多钱,不如修条路实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但变化悄然发生。先是截污管网全面铺设,工业与生活污水不再直排入河;接着是河道清淤、生态护坡建设,两岸种上了耐旱的本地植被;更令人惊喜的是,人工湿地系统引入后,水体自净能力显著提升。
“你瞧,连野鸭都回来了。”去年春天,张师傅指着河心小洲兴奋地对我说。那天,我第一次在河边听见孩子的笑声——几个小学生蹲在浅滩边观察蝌蚪,老师在一旁轻声讲解生态链。
那一刻,我忽然眼眶发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意识到:我们曾经放弃的地方,正在被自然重新接纳。
三、人与河的共生之道
治理并非一蹴而就。中间也有反复。2020年夏季暴雨后,上游泥沙冲刷导致水质短暂恶化。有人开始抱怨:“白搞了,又回到从前。”
但这一次,人们的反应不同了。社区自发组织志愿者清理漂浮物,环保社团发起“守护讨赖河”签名活动,连小学生都画起了环保手抄报。
“爸,老师说河流是有生命的。”女儿某天晚饭时突然说,“它生病了,我们要照顾它。”
我愣了一下,随即心头一暖。原来改变的不只是河流,更是人心。
如今,每到傍晚,河边便热闹起来。老人打太极,年轻人跑步,情侣依偎在长椅上低语。河岸的智能监测屏实时显示水质数据:pH值7.2,溶解氧8.3mg/L——一切都在安全范围内。
“你看那边新建的观鸟台。”张师傅指着远处,“听说已经记录到47种鸟类了,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夕阳下,河水如金带般蜿蜒穿城。风吹过芦苇丛,沙沙作响,仿佛是大地的呼吸。
四、典范背后的精神力量
讨赖河的蜕变,不只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城市文明的觉醒。它告诉我们:发展不必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治理也不应止于“看得见”的工程。
当我再次站在河畔,心中已无昔日的无奈与麻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自豪——为这座城市的选择,也为每一个愿意弯腰捡起一片垃圾的普通人。
“老李,下周生态讲座,一起去听听?”张师傅收起相机,笑着问。
“当然,”我用力点头,“这河的故事,还没讲完呢。”
河流不语,却映照人心
讨赖河的重生,是嘉峪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它用清澈的流水证明:只要决心坚定、方法科学、全民参与,再深的伤痕也能愈合。今天,它不仅是城市的风景线,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自然的态度,也映照出一座城市走向可持续未来的坚定步伐。
这条河,终于活了过来。而我们,也在它的倒影中,看见了更好的自己。
#不一样的早秋漫游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