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天下唯气之王廷相的气学

发布日期:2025-11-21 20:03:54 点击次数:61

天下唯气之王廷相的气学

王廷相(1474年12月4日-1544年9月23日),字子衡,号平厓、浚川,别号河滨丈人,开封府仪封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仪封乡)人,祖籍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明朝中期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

王廷相为弘治年间进士。历任兵科给事中、四川佥事、山东副使等职,因得罪宦官刘瑾等,屡遭贬谪。嘉靖初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讨平芒部首领沙保。累迁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后被召入朝,拜左都御史,升兵部尚书、提督团营,仍掌都察院事,累加太子太保。后因牵涉翊国公郭勋案被贬斥为民,回归故里。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王廷相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埋葬于仪封城东二里许(即今仪封乡老君营村南),明穆宗即位后,追赠少保,谥号“肃敏”。

王廷相廉洁奉公、学识渊博,在地方多有治绩。在哲学宇宙观上,他否定佛道两家“有”生于“空”和“无”之说,反对程朱理学“理在气先”的观点,宗张载的“气一元论” ,认为“性之有无缘于气之聚散”,也没有离“气”而独立的“性”,对宋儒把“性”分为先天的“本然之性”和后天的“气质之性”的见解提出了修正。他倡导“为有用之学”和“治己之学”,以成就“内圣外王之业”,建立起足以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相抗衡的气学思想体系,被后世称为“气学二王”之一。

文学上,他工于古文诗赋,其诗文尚摹拟,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等并称“前七子”。此外对自然科学也有研究,在天文学、音律学和农业方面均有成就。遗著多收入《王氏家藏集》等书中。

王廷相以经术称于世,对天文、音律、舆图、农业亦有成就,又擅长诗、词、文。曾三督学政:北畿学政、四川按察使提学佥事、山东提学副使,对地方教育尤多贡献。时人称“自举进士至历宫保中、两任郡邑、三督学校,以礼范海内者,四十余年”(《丧礼备纂·张卤序》)。

学术上宗张载“气一元论”,认为“天地未生,只有元气。元气具,则造化人物之道理即此而在。故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 (《雅述》上)。否定佛道两家“有”生于“空”和“无”的说法,反对程朱学派“理在气先”的观点。认为“理根于气,不能独存也”(《横渠理气辨》)。主张“性生于气”,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离气言性,则性无处所,与虚同归;离性言气,则气非生动,与死同途。是性与气相资,而有不得相离者也” (《答薛君采论性书》)。

重视 “见闻之知”,否定先天的“德性之知”和“良知”,强调知识是“思”和“见闻”相结合的产物,在实践中练习才是“真知”。提倡“知行并举”,反对“泛讲以求知”。认为“学以济世”,故在学习方法上,强调“致知”和“履事”。道德修养上,反对“虚静以养心”,主张内外交参,动静结合,心虚气和,因时制宜等方法。

著作有《慎言》、《雅述》、《横渠理气辨》、《丧礼备纂》等,编入《王氏家藏集》、《王浚川所著书》中。

受张载气本论哲学的影响,王廷相认为,气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他说:“元气化为万物,万物各受元气而生。”(《雅述》上篇),气是一种无形而实有的客观实在。“气虽无形可见,却是实有之物。口可以吸而入,手可以摇而得,非虚寂空冥无所索取者。”(《内台集》卷4《答何柏斋造化论十四首》),气无形,物有形,然而气并非虚寂空冥一无所有,无形之气即是有形之物的根源。“是气者,形之种;而形者,气之化。一虚一实,皆气也。”(《内台集》卷4《答何柏斋造化论十四首》)。

气为虚,形为实,虚实是指气本体与气所产生的有形之物的形态。气是形之种,所谓种,即种子、根源,指有形之物由无形之气产生;形是气之化,即有形之物是气化的产物,气在运动变化中产生万物。王廷相认为,万物的产生是一个由虚到实、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虚与无形是指气本体而言,实与有形是指气化生物而言,但无论虚与实、无形与有形都统一于气,是气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王廷相以“无形”和“实有”言气,既把气本体与气化之物区别开,又把二者统一于气。这是对张载太虚无形、万物有形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王廷相根本否定当时流行的以观念性的理(道)为宇宙本体的程朱理本论哲学。他指出:“天地之先,元气而已矣,元气之上无物,故元气为道之本。”(《雅述》上篇),在王廷相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里,元气为最高范畴,作为宇宙本原的元气是道的本体,离开了元气则无道,道不过是元气产生人、物之后,存在于人和物之中的道理。在理气关系上,王廷相提出“理生于气”的命题。他说:“理生于气者也,气虽有散,仍在两间,不能灭也,故曰‘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理根于气,不能独存也,故曰‘神与性皆气所固有。’”(《王氏家藏集》卷33《横渠理气辩》)。

王廷相在对张载理气思想的阐释中,论证了“理生于气”的观点。他认为,理作为事物的规律,由作为万物之本原的气所产生,有气才有理,无气则无理,理根源于气,不能离气而独存,正如性是气“固有”的属性一样,理、性均不离气而存在。

王廷相针对程朱的理本论批评说:“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王氏家藏集》卷33《太极辩》),指出理出于气,而非理生气,把被程朱颠倒的理气关系重新加以扶正。

王廷相哲学中的心是一个认识论的哲学范畴,而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这是他与心学家的原则区别。其心缘于外物,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他从“由外以触内”的认识路线出发,批评了心学“先内以操外”、由心到物的认识方法,从而坚持了反映论的原则。其心论是在气一元论哲学的前提下,对以往认识论的清理和扬弃发展。

王廷相的认识论以心物结合、心缘外物而起为特征,他认为心作为认知主体,本身无内容,是静而虚的,然而它具有反映外物的功能。他说:“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此静而未感也,人心与造化之体皆然。使无外感,何有于动?故动者缘外而起者也。应在静也,机在外也。已应矣,静自如。故谓动以扰静则可,谓动生于静则不可,而况静生于动乎?”(《雅述》上篇),指出当心未感知外物时,它处于静的状态;当外物被心感知,心便处于动的状态。心之动是缘外物而起,有了外界事物的运动,才有心对外物的反映。可见客观事物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心感知外物是第二性的。由此他反对“动生于静”,即外物的运动变化产生于心的观点,而认为心的感应源于外物,并强调“人心有物,则以所物为主。”(《慎言》卷6《潜心篇》),心物结合,是以物为主,而不是以心为主。这是对心本论哲学的否定,亦是对张载“人本无心,因物为心”思想的汲取。

王廷相从心反映外物、心缘外物而起的思想出发,对佛教和陆王心学作了批判。在批判中他提出“由外以触内”,即由物到心的反映论的认识方法,以图纠正当时出现的先内后外、“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的先验的认识理论。

王廷相批判了佛教以天地为幻妄、只讲“禅定而无应”(《雅述》上篇),心中无物的思想。他说:“异端之学无物,静而寂,寂而灭;吾儒之学有主,静而感,感而应。”(《慎言》卷6《潜心篇》),佛教虽以心法起灭天地,但终究不承认物的真实存在,心虽静但物不存。王廷相则认为,心静而有感,外物的存在是真实客观的,心缘外物,感而应之,把心与外物相结合,批判佛教求静而不动、言心而无物的观点。

王廷相对心学“先内以操外”观点的批评尤具时代意义。王廷相之世,心学盛行,王阳明倡“是内非外”之说,遭到了王廷相的批评:“先内以操外,此谓之动心,动心不可有;由外以触内,此谓之应心,应心不可无,非不可无,不能无也。……动心何有乎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应心之不能无也。”(《雅述》上篇),王阳明心学认为,意念是心的发动处,意念所指,便是事物。这就是王廷相所批评的“先内以操外”的所谓“动心”。心学关于“动心”的观点把外物看做是内心的产物,而与心缘外物而起的反映论原则相违,故遭到王廷相的批评。在对心学的批评中,他提出了“由外以触内”,即由物到心的反映论原则,并把它称之为“应心”,认为“应心”不可无,从认识路线上划清了与王阳明“致良知”说的原则界限,亦是对张载认识论的发挥。

王廷相是明代重要的气学派思想家,继承了张载的气学传统,并进一步批判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某些观点。他的思想体系以“气”为核心,强调气的本体性与能动性,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气为宇宙本原

王廷相主张“气本论”,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根本物质,宇宙的生成、变化、消亡均由气的聚散和运动主导。他提出:“天地未生,只有元气……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慎言·道体》),否定有任何超越“气”的本体(如程朱的“理”)存在。气本身具有内在的运动性(“化机”),其聚散形成了宇宙万物。

2. 理在气中,理气相即

针对程朱理学“理先于气”的观点,他提出“理根于气,不能独存”(《横渠理气辩》),认为理是气的内在规律(“气之理”),依附于气存在。例如,季节变迁的规律(理)必须通过四季寒暑之气的变化体现,没有脱离具体物质运动的理。

3. 批判佛道与理学“空无”观

他批评佛教“以山河大地为幻”和道家“以虚无为本”的思想,认为这种否定物质真实性的观点违背自然。同时,他也反对程朱将“理”抽象化为独立本体的倾向,认为程朱混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导致了空谈义理、脱离实际的学风。

4. 人性论:气禀决定人性

在人性问题上,王廷相主张“性生于气”(《答薛君采论性书》),认为人的本性由所禀受的气的偏正、清浊决定,反对先天道德性的“天命之性”。他同时强调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作用,提出“凡人之性成于习”(《王氏家藏集》),体现了重实践的思想。

5. 认识论:强调“见闻”与实践

在认识方法上,他主张“思与见闻之会”(《雅述》),认为知识源于感官经验与理性思考的结合,批判陆王心学过度依赖直觉内省的方法。例如,他举例“闭户学操舟之术”必然失败,说明实践与经验的重要性。

王廷相的气学对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如王夫之、戴震)产生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哲学从形上思辨向经验实证的转向,尤其在批判理学空疏学风和倡导务实方法上具有思想史意义。

王廷相的气学以唯物倾向为特色,主张从物质本源(气)出发解释宇宙、人性和知识,强调理的依存性与实践的重要性,对后世实学与启蒙思想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思想可视为宋明理学内部的一次重要革新尝试。

作者:高渡,字济之,号皓月狼主、桃木山人,甘肃庄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