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中国又要背锅了?美军舰载机接连坠入南海,中国2艘航母就在附近

发布日期:2025-11-21 23:41:38 点击次数:107

2025年10月26日下午,南海海域上演了一场令美国海军难堪的“意外”:短短30分钟内,隶属“尼米兹”号航母的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和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舰载机相继坠入大海。 尽管5名机组人员全部获救,这场事故发生在中美贸易谈判刚结束的敏感节点,且中国福建舰与山东舰正在同一海域活动。

全记录

当地时间10月26日14时45分,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从“尼米兹”号航母起飞执行例行巡逻任务,却在升空后不久失控坠入南海。 机上3名机组人员被航母打击群的搜救力量迅速救起,无人受重伤。

危机并未结束, 半小时后的15时15分,一架双座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弹射起飞过程中突发故障,刚离舰即失去升力坠海。 两名飞行员弹射逃生,被直升机救回航母。 美国太平洋舰队随后发表声明,确认两起事故,未透露具体位置、天气状况或训练内容,仅表示“原因仍在调查中”。

此次事故是“尼米兹”号退役前最后一次部署的“收官之旅”。 该航母于10月17日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原计划通过高频次舰载机起降展示武力,日均起降架次超过150次,却以连续坠机告终。

损失

两架坠毁的舰载机均属美军现役顶级装备。 MH-60R“海鹰”直升机单价高达1.08亿美元,甚至超过F-35隐形战斗机(单价8000万美元)。 其昂贵的造价源于反潜作战系统、声纳设备和导弹预警装置的高度集成。

而F/A-18F“超级大黄蜂”作为美军主力舰载机,单机造价亦超过6000万美元,配备11个外挂点,可搭载美国海军全部攻防武器。

这两架飞机均属“超期服役”的老旧装备。 MH-60R已服役15年,机身存在金属疲劳;F/A-18F机龄接近20年,因F-35C替换计划延迟而被迫坚守一线。 此次事故使美军短期内损失近1.7亿美元资产,且暴露了装备老化的严峻问题。

事故原因溯

“尼米兹”号航母自身已是“超期服役”的典型。 该舰于1975年投入使用,原定2020年退役,却因福特级航母故障频发被迫延役至2026年。 其弹射器、甲板起降系统等关键设备长期处于“带病工作”状态。 有舰员透露,弹射器压力不稳已成为常态,每次起飞前需额外检查半小时。

水污染事件更是老化的佐证。 2022年9月,“尼米兹”号因水箱清理不当导致航空燃油渗入饮用水系统,11名舰员中毒。 调查显示,航母26个水箱中8个自2020年停用,维护严重滞后。

人员与部署

本次部署周期长达7个月,远超美军“6个月部署、6个月休整”的常规节奏。 舰员平均每日工作14小时,每周仅休息1天;飞行员在南海10天内完成超300架次起降,日均30架次,为平时1.5倍。

疲劳导致操作失误概率激增,地勤人员在直升机坠毁后未及彻底排查弹射系统,便匆忙准备“超级大黄蜂”起飞,最终酿成连环事故。

美军同时应对欧洲、中东、亚太三线任务,兵力分散导致维护能力下降。 2025年内,美军已在全球损失6架F/A-18系列战机,包括红海坠毁的“杜鲁门”号舰载机。 南海的高强度行动进一步放大了风险:复杂海况使航母甲板纵摇概率占着舰事故原因的15%,盐雾侵蚀与雷暴天气更添变数。

克制与冲动

事故发生时,中国海军福建舰正通过台湾海峡赴南海开展科研试验,山东舰则以“日均30架战机巡逻、构建800公里防御圈”的实战化能力巡航。 与美军高频起降不同,中国航母采取“一备一训”的部署模式,兼顾战备与休整。

中方对事故的态度保持克制。 解放军在南海的跟监驱离行动始终遵循专业规范,如歼-11伴飞美军P-8A反潜机时保持安全距离,海警船跟踪美军舰时未采取激进动作。 这种克制与美军的“威慑秀”形成鲜明对比。

深层困境

南海并非首次见证美军坠机,2001年4月1日,美军EP-3E侦察机与中国歼-8II战机相撞,引发外交危机。 与历史不同,本次事故纯属美军自身问题。

深层的问题在于美军全球存在的不可持续性。 1949至1988年间,美军已损失近1.2万架舰载机、8000余名飞行员。 如今,“尼米兹”号的老化与福特级航母的“难堪大任”(如电磁弹射系统故障频发)形成恶性循环,迫使老旧平台超负荷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