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传奇陈赓:在国共军事调处中,高超智慧折服美国人原创

发布日期:2025-07-28 17:16:02 点击次数:79

陈赓是八路军里一个很有特点的大将。他毕业于黄埔军校,跟国民党里的很多黄埔出身的大将有很深的交情,还曾经救过蒋介石于危难之中。在抗日敌后战场上,他打仗无数,既聪明又勇敢,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头儿。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军队猛攻太岳区,想抢占地盘,这个比较富裕的地方就成了国共两党争斗最激烈的地方。党中央还有毛泽东、周恩来都很会用人,就让陈赓去当军调小组里共产党的头儿,他去侯马、临汾、太原、北平这些地方,参加跟国民党的谈判。

说话要有道理且适度,掌握好谈判的主导权

1945年8月15号,日本认输投降后,蒋介石下令让日伪军只能向国民党军投降,不准向八路军和新四军低头。可那时候,日伪军周围全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这些咱老百姓的队伍,国民党军还在老远的大后方呢。蒋介石为了给自己调兵遣将多争取点时间,假装想跟咱和平共处,就请毛泽东去重庆聊聊,用谈判拖时间,背地里却忙着准备打内战。同时,他还急忙从大后方往华中、华东、华北、东北这些地方调兵,说是去“受降”,其实是去抢那些被八路军和新四军围着的军事重地。毛泽东为了大局着想,就去了重庆谈判。这时候,刘伯承、邓小平带着八路军晋冀鲁豫边区的主力打了上党一战,狠狠教训了阎锡山想占太行解放区的军队,陈赓在这次战役中立了大功,也给重庆谈判添了把劲儿。国民党在战场上没占到便宜,只好在10月10号签了个想和平建国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就是“双十协定”。后来,在美国特使的帮忙下,1946年1月10号又签了《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从13号零点开始算数,国共两边这就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军事谈判。

美国为了自己的好处,想借着“和平”的名义除掉共产党和他们带领的队伍,好让国民党来统领整个中国,还插手管起了停战协议的执行。1945年12月头几天,国民党那边的张群、共产党这边的周恩来,还有美国来的马歇尔,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军事小组,专门负责搞军调部。到了1946年1月13日,国民党派的郑介民、共产党派的叶剑英,再加上美国的罗伯逊,在北平一起建起了军事调处执行部,下面还有好多执行小组和交通小组,他们的任务就是跑到各个打仗的地方去看着停战情况,解决军队间的矛盾。被派到山西的有太原、临汾还有大同这三个小组,临汾原本是侯马。

2月2号那天,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的司令员陈赓,被上级安排去做临汾军事调处执行小组里共产党的头号代表。美国那边派来的是贝尔上校,而蒋介石那边则是阎锡山的第13集团军司令王靖国。陈赓接到任务后,立马组建了一个谈判团队,里面有第4纵队的副司令员韩钧、太岳区党委的宣传部长李哲人、还有作战科的科长王亭兰和侦察科的科长史丁文。在正式谈判前,陈赓跟团队成员说了几点:首先,国民党跟咱们谈是没办法的办法,他们心里压根儿就不想和平,咱们得多个心眼儿,别让他们耍花招;其次,咱们跟他们斗得讲理、占便宜还得有分寸;再者,别穿美国人和国民党的军装,得注意自个儿的形象,吃饭坐相都得体;最后,对美国和国民党的人,咱们既不低头也不傲慢,得守住咱们的底线和原则。

2月4号下午,行动队到了临汾城里的王靖国司令部。第二天一大早,史丁文在国民党一份小报的夹缝里发现一条消息,说有个剧团要“演出给打仗的将士加油打气”。他赶紧用红笔圈出来给了陈赓。陈赓一看,立马就跟美方代表说,得赶紧开行动队的第一次会。到了2月8号,行动队就开了第一次军事调解会。会上,陈赓对着那消息就发了火,说国民党宣扬“打仗平定叛乱”是站错队了,根本不想好好谈判。他话说得硬气,让阎锡山那边的人很尴尬,只好说马上发公告,不让这种事再发生。会上,陈赓还拿事实驳斥了王靖国胡说八道,讲清楚哪些地方是八路军啥时候解放的,阎军又是啥时候打过去的,还亮出了阎锡山、王靖国亲笔签的进攻解放区的命令。王靖国一看,又气又羞,还厚着脸皮不认账。经过陈赓和我们代表的据理力争,到2月23号,两边终于就互相派人联络、人员往来、交通这些事儿,签了临汾停战协议。

陈赓在北平军调处执行小组工作时拍的合照,从左边开始数是:韩钧、一位翻译、陈赓、还有谭壮。

临汾谈判那会儿,国民党兵马闯进了咱们的晋南解放区,结果被太岳军区的战士们勇敢回击,全给收拾了。王靖国想在谈判时捣乱,想把黑锅甩给我们太岳军区第五军分区的司令员王墉,硬说是王墉亲自带的队。可巧的是,王墉当时正以参谋处处长的身份坐在谈判桌上呢。陈赓大将不慌不忙,等王靖国演完这出戏,然后指指身边的王墉,笑道:“喏,这就是王墉,一直在这儿开会呢,哪有空去指挥打你们?造谣也得先做点功课吧!”这话一出,王靖国脸上挂不住了。

2月26号,两边又坐下来聊起了怎么让交通恢复正常,还有要不要拆掉路上的那些军事设施。王靖国硬着头皮说,他们建的那些设施是为了“守护”交通线的,不能动。他这么做,明显是不把军调部的“和字第四号”命令放在眼里,让美国那边的代表挺下不来台的。贝尔直接开怼:“军调部‘和字第四号’说得清清楚楚,交通线上的工事都得马上拆掉。要都听王将军的,那还拆啥呀?”这时候,陈赓赶紧跟上,说了好多阎军不守军调部命令和临汾协议的事儿,还讲了讲我们这边怎么组织铁路工人恢复交通,还有清理铁路边日伪军留下的设施的情况。美国代表听了,也只能点头同意。

陈赓特别了解冲突,又能说会道,多次让王靖国下不来台,给我们这边长了脸,也让在场的阎军军官们都很佩服。在一次谈判会上,王靖国胡说八道,陈赓不慌不忙,拿出好多铁证,一口气说了俩小时,揭露国民党违反停战协议的事儿。因为谈判就在王靖国的司令部里,很多阎军军官听到动静都围了过来,趴在窗户边上听。陈赓讲得热血沸腾,妙语不断,大家都忍不住拍手叫好。贝尔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今天算是见识了中国将领的风采!”陈赓微微一笑,说:“别夸我,我们八路军将领跟你们美国将领可不一样!”

三月中旬时候,陈赓接到中共中央的任务,去了军调部太原小组,接替许光达成为共产党的代表。他一到太原,首要任务就是查明阎锡山偷偷留着日本兵打解放区的真实情况。早在这个月开头,阎锡山就指挥了两万多混合了日本兵的部队,沿着白晋铁路大举攻打解放区。好在太原军调小组反应快,立刻组织调查并公开了这事,让阎锡山的部队不得不先停手。但阎锡山的第7集团军司令赵承绶还不甘心,让日本第14旅团的旅团长元泉馨(他后来改名原全福)替他上前线指挥。我们的人站出来指责国民党军和日本兵勾结,阎锡山那边的人不仅不认账,还反咬一口,说我们增援的部队里有三百多个日本武装人员参战。于是,陈赓提出,在3月23日,让军调小组的三方代表一起去祁县来远镇前线,把真相查个水落石出。

阎军因为怕军调小组实地查看,就连夜偷偷埋了地雷想拦住他们。第二天一大早,军调小组的人刚走出去没多远,就踩上了地雷,陈赓差点出事,我们这边的代表王亭兰受了重伤,最后没能救过来牺牲了。陈赓可没被敌人的这种吓人手段吓倒,他还是勇敢地继续去查证。有一次,他一手拿着军调小组的旗子,一手拉着国军代表邹陆夫去了南山头查看。阎军里有很多日军士兵,做的是技术活,陈赓就提出要去炮兵部队看看。到了一个炮兵阵地,他突然抓住一个看起来像日本人的士兵,大声问:“你是干嘛的?”那人吓得只会摇头,浑身哆嗦,嘴里乱说一气。陈赓假装拍照,“咔嚓咔嚓”几声,那人更加害怕了,站在那里一动不动。陈赓让人把这吓傻了的鬼子兵带走,这就是阎军还在用日军的证据。后来陈赓笑着说,其实那时候相机坏了,里面根本没胶卷,拍照就是吓吓他们。陈赓的坚决斗争,让大家看清了阎锡山还在用日军、破坏停战协定的事实,也让阎军不敢再疯狂进攻解放区了。

通过施压促使对话,辅以谈判中的策略较量

虽然大家已经签了全面停火的协议,也成立了军事调解部门,但阎锡山还是想打内战,根本不想真心和平。阎锡山觉得军事调解只是“走过场”,美国人和蒋介石都拿山西没办法。他跟手下人说:“和平不会长久的,调解归调解,我们得准备好,万一开打,别乱了阵脚。”他一边假装配合军事调解,跟共产党谈停火,一边又偷偷使坏,老想着进攻解放区。从1946年1月13日停火开始到6月底,不算不知道,阎锡山的军队竟然进攻太岳解放区647次,用了快18万人,占了153个村镇。太岳的部队被打得伤亡了258人,还有187人被抓或失踪;政府干部也伤亡了92人,79人被抓或失踪;老百姓死了伤了186人,1790人被抓;粮食被抢了64万多公斤,钱被抢了3000多万,连房子都被拆了812间。

跟阎锡山军队那边表面谈判暗地里动手、不遵守停战约定不同,咱们军队一直保持着正义的形象,特别有诚意,严格按照停战协议来,让敌人在谈判时没法挑刺,也让美国和阎锡山那边没法在谈判桌上找茬。在停战协议签字前的1946年1月11日,陈赓正带着队伍攻打曲沃县城。打了两天,到12号晚上快11点时,攻城的战士们都快爬上城墙了,胜利马上到手。就在这时,陈赓接到了周恩来总理亲自发的电报,说停战协议13号零点开始生效,让所有打仗的部队都得顾全大局,到时候得停手。离零点还有一个小时呢,大家都想着打下曲沃再停也不迟。陈赓却说:“周恩来总理很少自己发电报,这次他亲自署名,说明这事儿特别重要,咱们不能因为曲沃城就违抗上面的命令。”于是陈赓决定马上撤退。10旅的旅长周希汉打电话来说:“我们让攻城的部队撤退,战士们都哭了,说宁愿死在城头上也不想撤。”陈赓跟战士们解释说:“咱们退一步,攒足劲儿,以后能更好地打敌人。现在关键是,咱们按时撤退,这样在政治上咱们就占了上风!”13号零点一到,停战协议生效,部队准时撤出了战斗。

◆1946年,这张照片记录的是陈赓担任中原野战军第四路军队长的时刻。

陈赓严格按照停战协议行事,把已经赢了的战斗给停下了。但阎锡山却不乐意,打算偷偷抢回我们占领的高显、蒙城、侯马、水头这些地方,还想把我们逼出同蒲铁路。1月14号,阎军的第72师就朝蒙城攻过来了;到了1月19号,阎军的第34军高倬之又带着3个师从临汾出发,沿着同蒲路往南冲,想拿下侯马。陈赓警告阎军:“要是不退,我们就得反击了,到时候别怪我没提醒!”阎军却以为我们是虚张声势,根本不理。陈赓一看,脸一沉说:“人家都打上门来了,咱们能不回应吗?上次从曲沃撤军,我费了好大劲解释,有的同志还不理解;现在阎老西儿自己找上门,咱们不狠狠打回去,怎么对得起曲沃牺牲的战友!”于是1月23日,陈赓指挥4纵的3个主力旅全面出击,打响了曲沃、闻喜、绛县的反击战,在蒙城和东西高村把阎军的第72师、45师的2个团共5000多人全歼了,还俘虏了3000多人,把阎军吓得往临汾城逃跑。我们军队讲规矩,追到1月13日停战前的位置就停了。

2月26日,解放区军民对同蒲、白晋铁路上的阎锡山军队不断骚扰进行了有力反击。在日军投降前,白晋线始终掌握在解放区军民手里,包围在那的日军第14旅团也应由解放区军民接收投降。然而,阎锡山不顾停战令,早在2月4日就让赵承绶带着部队从白晋线的东沁段往南打,还命令之前在上党战役逃到沁县的阎军残兵从东沁段往北攻,想支援南边的阎军。为了守住停战协议,不让阎军得逞,我方先是礼貌呼吁,发电给太原军调小组,要求阻止阎锡山蚕食解放区、挑起内战,但没用,于是我们就动手了,发起了白晋线战役。经过半个月的战斗,晋冀鲁豫军区的部队消灭了4000多名敌人,掌握了白晋线北关到南关之间的铁路。这下阎锡山的代表又被逼回谈判桌。经过太原军调小组的调解,陈赓和阎锡山方面、美方代表来回商量,最后达成了《东沁协定》,双方从3月23日开始停火,恢复了白晋线东沁段的交通,规定火车只能民用,不能军用。但停火没多久,阎军就违反了《东沁协定》,继续挑起战斗,搞得又是打又是谈,乱成一锅粥。

用斗争来争取团结,团结就能保住;用让步来换取团结,团结就没了。战场上赢不了的,谈判桌上也别指望。我们用军事反击加上谈判斗争,让阎锡山不敢再嚣张,有效挡住了阎军的猛攻,逼得他们一次次回到谈判桌上。陈赓在给手下干部开会时说:“蒋介石、阎锡山才不会真心想要和平呢,他们随时都可能打过来,咱们的部队得赶紧训练,做好打仗的准备,随时准备狠狠收拾那些敌人!”“斗争可不是闹着玩的,咱们当兵的可不能掉以轻心。咱们首先是打仗的,不是谈判的。我去谈判,你们在家就得准备好打仗!谁来侵犯就狠狠收拾谁!准备得越充分,咱们在谈判时就越有底气!”

随机应变,增强团结合作的力量

陈赓很会运用党的团结各方的方法,在谈判时他很会变通,碰到不同的人就用不同的招数。他对阎锡山那边毫不退让,硬碰硬;对美国人呢,又斗又合作,努力让他们知道真相,理解咱们的军队,尽量让他们保持中立,在谈判桌上不敢公然帮着国民党。

1946年,陈赓在军调部任职期间,跟美国军官舒曼一起照了张相。

军调小组刚到侯马,陈赓就热情地邀请他们去我们军队的一些前线地方看看。有人怕这样会暴露我们的情况。但陈赓说:“前线那点地方,也就几个班、几个排的事儿,而且情况老在变,看不看影响不大。让他们看了,就知道这是咱的地盘,是解放区,他们就不敢乱来。再说,让他们瞧瞧咱们军队的士气,还有军民之间那关系,也能让他们对比对比解放区和国民党区,说不定还能给美方和国民党的基层人员带点好影响呢。”参观结束后,美方的司机兼报务员舒曼说:“在你们这儿,真看不出军官和士兵有啥不同。你们穿得一般,但纪律真好。”之前趾高气扬的美方代表对我们的态度也好了起来。陈赓要离开临汾时,贝尔特意来送他,还说:“我很感谢你们和我们的合作,我个人也很佩服将军您!”

陈赓在谈判时很依赖老百姓,努力让国统区的大家同情并支持他们,还带动社会上的各路人马来揭露阎军的恶行,让整个社会都反对阎军和内战。1946年1月14日,贝尔到侯马去见陈赓,陈赓开了个大会欢迎他。当地的百姓被阎军害苦了,一听说军调组来了,就扶着老人、带着孩子自发来到会场。侯马聚集了一万多附近各界的人士。陈赓发表了欢迎讲话,贝尔也回应了感谢的话,接着好几位群众代表上台讲述阎军的恶行。贝尔对陈赓提出抗议:“你们这是在向我展示力量啊!”陈赓笑着回答:“你不是来调查真相的吗?群众说的都是真的!你们美国不是说自己是民主国家吗,你肯定知道不让群众说话是不民主的行为吧!”

阎军违背停战协议,胡来一气,遭到了老百姓的强烈反对和阻止。侯马集会那天,士敏县(现在叫沁水县)四千多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大力支持“停战协议”,喊话国民党得守规矩,赶紧停手别打太岳区。到了2月16号,太岳地区五万多人又在阳城开了个大会,庆祝和平民主,一致要求赶紧管住阎锡山的部队,别让他们再骚扰太岳解放区。老百姓的力量大得很,就像铜墙铁壁一样,人心向背才是决定战争赢输的关键。其实从那时候起,就看得出来,三年后国民党军队灰溜溜地离开中国大陆是早晚的事。

风格比拼 突显胜利关键

比拼可能是在战场上炮火连天,也可能是在谈判时话语交锋,还可能是比谁的作风形象更好。谈判那会儿,我们和阎那边来了一场“太岳风格”对上“太原风格”的精彩对决。

在谈判那会儿,陈赓碰到了好多国民党的高级军官,其中还有他在黄埔时期的旧友。但无论啥场合,他都展现出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和八路军的严明规矩。他自己就穿着简朴,一身都是土布做的军装、袜子和鞋,身上还戴着八路军的标志。受他影响,跟他一起的人也都保持着这种简朴作风,连刷牙都用牙粉,不用牙膏。咱们代表团里的王亭兰,是太岳军区作战科的科长,被国民党军官笑话:“你们八路军挺新潮啊,就是这打扮太‘传统’了点!”王亭兰毫不在意地说:“这是老百姓亲手给我们做的,穿着它我们打败了日本鬼子,我觉得特别骄傲!”陈赓听说这事后,满意地对王亭兰说:“你回得真漂亮!”

◆1947年的时候,陈赓和粟裕两个人一起商量怎么打仗。

陈赓在北平军调部工作时,他的黄埔一期老同学李文,当时已经是国民党北平警备司令了,请他去吃饭。一看陈赓穿的是土布衣裳,从头到脚没一点官样,李文就送了他一套将校呢军装。但陈赓没要。李文叹了口气说:“你们才是真有前途啊!我们是不行了。谈判要是成了,政治民主了,你们一宣传,老百姓肯定都跟着你们走,我们哪比得上;要是谈不拢打起来,我们更打不过你们。以前你们人少,但游击战打得溜,我们一点办法没有。现在你们有快百万大军了,看来我们最后只能认输了。真到了那一步,还得靠老兄你手下留情啊!”回到营地,陈赓跟手下人说:“别被那些肩章领章晃花了眼,他们看着风光,其实心里头苦着呢,失败的情绪都写在脸上了!”

打着交道久了,美国那边的朋友也开始佩服起咱们代表的清廉正直。三十八年过去后,舒曼聊起那段往事,感慨地说:“翻出老照片一看,就能瞧出我穿的大衣跟陈赓将军的不一样。军调小组到临汾那会儿,我们备了些大衣,就是我披的那种,国民党的人欣然收下穿上了,可共产党的代表愣是没要。这事儿让我明白,陈将军是那种绝不会因为一点好处就丢掉原则的人。”

1946年4月1号,太原的好几家报纸都登了篇报道,叫《太原组回应中央社记者》。里面有一句话夸陈赓将军:“陈赓将军在中间调解,真是值得大大表扬一番。”这是国民党统治区里的新闻媒体对陈赓将军在谈判中的本事和技巧给出的实在好评。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派了22万大军去攻打中原解放区,这标志着全国范围的内战打响了。陈赓接到党中央的命令后,聪明地悄悄离开太原,赶在国民党大军压境之前,安全回到了太岳战场。到了1947年1月底,美国和国民党不再装腔作势,公开宣布停止那个军事三人小组和军调部的工作。中共这边也马上有了动作,把军调代表和工作人员都撤了回来。

经过整整一年的协商谈判,陈赓靠着不变的信念、超群的勇气、非凡的才智,坚持着既讲理又强硬、把握分寸的策略,直接与美国和阎锡山方面的代表展开了激烈较量。他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国民党用和平谈判来掩盖打内战的真相,对阎锡山军队侵犯解放区的行为给予了有力反击。这一举动让全国人民都看清了蒋介石和阎锡山等人假扮和平、实则搞内战的真面目,也让一些国民党士兵和美国朋友对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这段历史见证了共产党为了和平民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