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的深情厚义:幼年失父靠姐姐哺育,成名后为兄弟姐妹购房
发布日期:2025-10-27 11:27:30 点击次数:143
台前是光芒四射的视帝,幕后却是姐姐面前那个爱哭的小宝贝。
在和伟这儿,“长姐如母”这四个字,可不只是简单成语那么轻松。
九个姐姐妹妹,老爹早走,没有钱财,没有家底,一穷二白,负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偏偏他,就是把那副烂牌打出了王炸般的威风。
一经成名,他的一次动作就收获全网点赞,事实也证明,于和伟的走红并不是碰巧。
《沉默的荣耀》
到年尾了,已经冷清了挺长时间的影视圈,这会儿总算热闹起来了。
一边是靠流量吸粉的甜宠剧,另一边则是汇集演技派的正剧,场面挺热闹的。
就在这个时候,《沉默的荣耀》也跟着挺身而出,登上了舞台。
用他们的真名来还原这些历史事件,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先辈们那种大义凛然的精神。
于和伟一露脸,大家就心里有底了,知道这次没跑了。
那沉稳的脚步,那克制的语调,刚好符合外界对吴石将军的所有想象。
他眼睛里总是泛着泪光,都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太深了。
走过那热闹非凡的集市,突然像想起了什么事似的,猛地把帽子拿下来,蹲在地上忍不住哭了起来。
这一哭,把心里的悲凉都哭出来了,不仅是对那些底层百姓的同情,也夹杂着对当前局势不太令人满意的愤怒。
三分带点无奈,七分满满的伤痛,既像在哭,又像在笑,既不像在笑,又不像在哭,于和伟这一段演绎,简直可以封神了。
他把吴石将军描绘得特别鲜活,立体感十足。
偶尔展现出威严冷峻的一面,气场强大到令人无法忽视,浑身都散发着让人信服的气势。
有时候又会变得温和而情深,宛如和善的邻里大叔,善良又满满的真心。
老实说,于和伟那次表现真是让大家都眼前一亮,刮目相看。
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直击不少观众的心坎儿。
电视剧结束后,于和伟跟着剧组一块儿去了吴石将军墓前祭祀。
他特别强调了一句:“吴石将军,你的名字有人知道吗?”
让“无名英雄”有了名字,让那些英雄的故事被人记住,也许就是演员们要承担的责任。
从这方面看,于和伟确实做到了。
这么些年,他在正剧里逐渐走出了一条宽敞坦途,越来越得心应手。
《觉醒年代》《理想之城》《心中之城》《我是刑警》,到现在的《沉默的荣耀》。
可惜他七次被提名,七次都没获奖,离“最佳男演员”那个奖,好像总差那么点火候。
许多网友都在说:“这次,应该轮到他了吧?”
其实,于和伟身上最不缺的,就是那种沉潜待发的胆识。
因为他前半辈子遭的苦,真是不少。
前半生苦难
于和伟,出生在东北抚顺的一个寒门家庭。
他是家里的小儿子,小时候虽然没有被特别溺爱,但对贫穷的记忆却一直深刻在心里。
刚出生那会儿奶水不太够,他可是靠着大姐在哺乳期的喂养,才熬过来了。
他三岁那年,父亲不幸因病去世,母亲只得靠着摆摊苦苦支撑,把孩子一手拉扯大。
于和伟家里一共有九口人,除了他之外还有八个姐姐弟弟,光是吃饭和上学的费用就够让人头疼。
贫困,变成了整个家庭难以翻越的一座大山。
于和伟特别喜欢文艺,经历了两次中考失利,最终还是成功考入了本地话剧团,成了一名话剧演员。
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里,慢慢意识到这并非自己真正渴望的生活。
于是下定决心要考上大学,争取拿到那把能打开命运大门的钥匙。
想动起来倒是不难,可高昂的补课费用,一下让那二十多岁的男孩吃了瘪。
别人坐在整洁的教室里听课,而自己只能盯着看,想不羡慕,那肯定是骗人的。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老师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未来。
对方特意为他预留了第一排的黄金座位,还拿出了自己的工资,帮于和伟交补课的费用。
经历了这么多年,想起那一刻,心里还是很感动,忍不住哭得泪流满面。
这位老师没想到,当年的好心举动,竟然帮演艺圈培养出了一位真正的实力派。
之后,他顺利考取了大学,成功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不过,几千块钱的学费,又一次让于和伟陷入了困境。
母亲也开始犹豫起来,毕竟家里孩子那么多,压力还真挺大的。
到了关键关头,大姐把孩子的钢琴变卖了,带着那四千块钱递给了于和伟。
这份沉甸甸的情,比记忆还要深刻,让他久久难以忘怀,始终不敢忘掉。
一毕业于戏剧学院,于和伟开始在演艺圈闯荡,起初遇到不少挫折,走得并不顺畅。
没有背景也没有渠道,变成了配角,想要崭露头角的日子还很遥远。
可他可不是孤军奋战,肩上还扛着一家人的全部期待。
终于有幸被高希希导演看中,从此走上了长达多年的演员道路。
从《历史的天空》《谁可相依》到《岁月》《纸醉金迷》《大宅门2》,一路走来,作品接连不断。
无论是邪恶至极的反派,还是和蔼可亲的好人,总不会给自己套上单一的模子,总能稳稳地抓住“戏里的亮点”。
这一切,全部都被观众尽收眼底。
他一直兢兢业业地演戏,可一直不算特别火,但几个搞笑的表情包一出,于和伟一下子火遍全网,成了全民热议的话题。
一个是“接着奏乐接着舞”的“刘皇叔”,另一个是对着镜头吐口水的“白占安”,都挺逗的。
成名之后第一件事,可不是别的事,就是去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回馈家人
于和伟身上那份责任感,好像早就刻在骨子里似的。
尽管和外甥女差不了几岁,但一遇到事儿,总会第一个挺身而出,护着对方。
从本能上说,觉得自己是舅舅,不能让外甥女受到欺负。
小时候就这么想着,混得人上人之后还是一样,正应了那八个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每次回到老家,总会去找那位老师,表达一下问候。
不用买什么贵的东西,偶尔去看看,聊聊家常,就挺好了。
于和伟的爸爸走得早,他心里一直觉得少了一块儿。在他眼里,恩师和父亲几乎没啥区别。
站在镜头前光彩夺目,一到老师面前,依旧是那个没长大的小孩。
一会儿调皮搞笑,偶尔又忍不住哽咽。师生相遇,满满的温暖和感动。
在经济方面也十分大方,网上曾经传出为八位兄姐购置房产的传闻。
一家人团聚得热热闹闹的,于和伟回到老家时,完全没有明星的架势,反倒很接地气。
一进门也没洗手,就捏起一个水饺,直接往嘴里塞。
躺在自己那小床上,脸上挂着一抹笑,静静地享受着这片刻的平静。
有时候还会跑到哥哥的包子铺,帮着打理一下生意。
装包子进袋的动作自然顺畅,真是接地气得很。
在饭桌上,我主动搂过哥姐们的肩膀,用这种方式拉近感情,算是维系一家人的纽带了。
对待家人嘛,能帮就帮,无论是钱财还是心里话,一直都是心安理得的事。
现在的他,在家人的支持和照料下,既享受了名利,又收获了成功,这份情谊他这一辈子都记得心里。
不过于和伟,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知恩图报”这四个字,彼此付出、相互理解,才是真正紧密团结的一家人。
结语:
于和伟的经历,从来都不是那种普通的草根翻身故事。
它感人的地方在于,把命运早年带来的苦涩,熬成了用来回报亲情的那份甜美。
他在三岁失去了父亲,是哥哥姐姐用肩膀撑起了他的整个世界,而姐姐的乳汁也延续了他的生命,让他一天天长大。
现在一切顺利了,他用房产、关心和陪伴当做护甲,守护着家人未来的平安和欢笑。
买的不仅仅是几块砖几片瓦,更是对“长兄如父、长姐如母”的感激,也是对“一大家子要整整齐齐”的用心守护。
对于这个,屏幕前的你们有什么看法?赶紧在下面留言,大家一块儿聊聊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