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大渡河陷入危局,九十岁晚清秀才宋大顺指明出路
发布日期:2025-11-20 04:36:57 点击次数:156
1935年5月9日,红军过了金沙江之后,打算继续前行,到大渡河,从安顺场渡过去,奔向川西北,这样一来就能一帆风顺,远离危险。
去大渡河的路两条,一条是通往成都的宁雅大道,一条则是石达开当年走过的死路,也就是经过彝族地区,到达安顺场那条崎岖的山路。
红军可能会选择哪条路,蒋介石后来分析过,他觉得毛主席不会像石达开那样走死路,也不会走彝族那条崎岖不通的山路,反而会走宁雅大道,毕竟石达开走的那条困兽之局,连他自己都解不开,毛主席也一样解不了。
让蒋介石没料到的是,毛主席竟然走了他以为的死路,因为国民党军在安顺场的防线相对薄弱,所以红军才能在24日顺利到达那里。
在红军到达安顺场之前,川军刘文辉部的余味儒团已经在大渡河一带,包括安顺场到大冲一线,布好了防御。起初,南北岸各派了一营守卫,但后来蒋介石让他把南岸的第5旅营撤到北岸,把南岸所有的船只和粮食都转移到北边,还点火烧掉安顺场的街道,为了实施坚壁清野,只给红军留下了一条船。
这条船能留下,主要是因为刘文辉部彝务总指挥部营长赖执中没把命令搞明白,安顺场的大部分房产都归他私有,他不想自己损失财产。于是,他和第5旅营长韩槐阶达成了一个协议:要是红军来了,就放火烧街;要是没来,就不动火。
为了保住自己的私有财产,赖执中在南岸藏了起来,还偷偷留了一条船,随时打算逃到北岸。恰巧,这条船后来变成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重要工具。
红军抵达安顺场后,蒋介石还没反应过来,毛主席站在大渡河边,手里捏着一张传单,上面写着十个大字:
大渡河成了红军失败的地点。
其实,根本不需要蒋介石再提醒,毛主席心里清楚大渡河意味着啥。
要想进入川西北,得先过大渡河,可这河水流得特别快,险滩也不少,宽的地方得一千米,窄的也有三百多米,深度更是达到了七十米,要在这儿架桥过去,简直像站在悬崖边上,难度不是开玩笑的。
毛主席心里很明白,红军再次陷入了九死一生的困境,但长征走到现在,遇到的危险没有少过,又什么时候怕过?
虽然天时地利都不帮红军,但毛主席一点也没慌乱,反而沉着冷静地琢磨应对之策。
没多久,蒋介石就知道红军到达安顺场了,虽然没料到,但红军自陷险境以来,反倒让他挺开心,他当时跟部下说:“这次要是不把红军消灭掉,怎么对得起自己在世上的名声。”他打算在安顺场一举歼灭红军,彻底把问题解决掉。
蒋介石想让毛主席当石达开,毛主席却回了他一句:“红军不是太平军,我毛泽东也不是石达开。”他原本打算借鉴石达开的失败,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子。
毛主席一开始打算用船渡河,5月25日,刘伯承和聂荣臻两位将军让人在安顺场找船,哪怕是普通百姓那种小渔船也行,可一直找啊找,也只找到了那一条船,正是赖执中偷偷留着的那只。
就靠着这条船,红一团的17名勇士展开了奋勇冲击,奇迹再次发生啊,17个人竟然一点伤都没有,成功突破了敌人一个营的防线,还把敌人的工事拿到了手里。
不过,17个人在北岸也没找到船,其实船都已经被川军烧掉了。这事儿当然是蒋介石的安排,虽然没想到红军会在安顺场强渡,但他还是提前做好了准备,命令烧毁所有渡河用具。
光靠一艘船,要猴年马月才能把两万多人送到大渡河那边,得想别的办法了。
要是没有船,就只好搭浮桥了,可大渡河太宽,恰巧正值雨季,水面汹涌澎湃,时间又很紧,材料也缺得厉害,根本行不通。
毛主席发现用船渡河和搭建浮桥都不太行,继续陷入沉思。就在他努力思索怎么解决的时候,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对他说:“我下去走访的时候,在安顺场碰到个老秀才,叫宋大顺,今年90岁了,对这一带的情况非常熟悉。以前他亲眼看见了石达开的覆灭, 要不然你找他请教一下?”
毛主席听完以后喜出望外,心里暗暗想着,宋大顺老人可是活着的历史见证,史书上说的不一定比他清楚,要是能得到他一点儿建议,石达开的惨剧或许就不会在红军身上重演了。
李富春说得挺对,宋大顺确实学到的东西不少。石达开在安顺场打败后,他就去考取功名。随着他的学问越变越丰富,眼界也越来越开阔,他开始琢磨石达开为什么会兵败,为此他夜以继日地研读兵书,还跑到大渡河两岸实地考察。到底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也不清楚。
长时间以来,宋大顺像中了魔似的,说话做事都变得怪怪的,大家都说他是被石达开附身了,要不然怎么总想着研究石达开为什么会败,还不干别的事呢?
只有宋大顺自己知道自己没疯,他心里明明白白,这段历史背后藏着很深的教训,研究起来真挺有价值的。
李富春一指引,毛主席就带着两个警卫员,趁着夜色,找到了宋大顺的家。
那会儿,宋大顺已经进入梦乡了,早睡他一直都是这个习惯,不过心里总觉得这天会有人来找自己,结果睡得挺浅的。
突然一阵敲门声把宋大顺给吓醒了,他心里挺纳闷,这会儿竟然有人来找自己啊?
一推门,宋大顺就看见了毛主席和两个警卫员。毛主席刚准备介绍自己,说自己叫“毛泽东”时,宋大顺情不自禁激动地插嘴道:“您就是毛主席啊,我早就听说您的伟大名号了,为穷人革命,我佩服得不得了!”
毛主席看到宋大顺老人为红军挺身而出,心里总算放下一半的石头。在路上走着,他还在担心这个老人是不是不愿意帮自己。
毛主席进了屋,把来意告诉了宋大顺,宋大顺心里暗想:今天红军陷入的绝境,简直和石达开当年那阵儿一模一样,甚至比石达开当年还要危险得多。
石达开那阵儿是趁着雨季渡河的,船只也很少,遇到的困难当时也不少,但现如今的红军面对的可不是一般的敌人。前后夹击的几十万敌军,加上飞来飞去的飞机和大炮,远比石达开遇到的清军多,实力也更强大。所以说,困难程度比当年还要大不少。石达开没能找到破局的办法,红军能行吗?
宋大顺虽然为红军的处境感到挺担心,但在跟毛主席交流的时候,他发现毛主席一点也不慌张,反而是沉着冷静,满满的自信心。觉得毛主席比石达开强多了,石达开遇到危险时举措也不太得当,而毛主席则表现得很积极,毫不退缩。
毛主席刚讲完红军的情况,宋大顺顺口说:“当年石达开其实有机会渡过去逃命的,只不过他犯了个错误,应该在安顺场趁早过河,别给敌人包围他的机会,可他偏偏因为小妾又生了个儿子,竟然在大渡河前开了三天宴席,结果耽搁了时间,最后自己也没能逃出。”
宋大顺又跟毛主席说,石达开虽然陷入了绝境,可要不是“彝兵四面扼制”,他也不至于走到这步田地。
当年,石达开进去彝族地区时,曾派人去找彝族的首领谈话,想绕过关卡离开安顺场。不过,太平军和彝族人民之间积怨挺深,加上清廷一拉拢,结果彝族人不仅没帮忙,反倒背后捅刀子,导致他的败亡。
宋大顺的话其实给毛主席两个重要提醒:一是,安顺场不能逗留太久,要赶快渡河,不然敌人很快就会围上来,那时候就难逃脱啦;二是,要跟当地的老百姓搞好关系,有了老百姓的支持,啥困难都能打退堂鼓。
宋大顺觉得,红军跟当地老百姓的关系还不错,他之前听过不少,也就不担心这方面的问题,他比较担心的是红军会被困在安顺场。
在和毛主席交流中,宋大顺发现毛主席不是那种犹豫不决、缺乏果断的人,也不是那种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这点跟石达开有本质的不同,所以他决定帮毛主席指条明路。
宋大顺思索片刻,然后对毛主席说:“大渡河过不去,也不是没有别的办法,只是这条路挺难走的,当年石达开就觉得太冒险,所以放弃了,要是你能带着红军走过去,我觉得还是有希望的。”
毛主席一听,立马来了兴致,赶紧问:“老师说的是什么路,是哪条,能不能告诉我?”
宋大顺说:“大渡河往上游走,有一座桥,名字叫泸定桥,是康熙时期修的,十几根铁链横跨两岸,千军万马都能过得去。要是你们动作快点,能在敌人毁掉桥之前先渡过去,那就太棒了。”
宋大顺老人提起的泸定桥,那会儿虽然蒋介石下了拆桥的命令,但实际上并没有被破坏。刘文辉也没打算和红军死磕,再加上这桥可是两岸之间很重要的通道,关系到他自己的利益,所以没敢真把桥拆掉,只是安排人把桥上的木板拆了。
毛主席听了之后挺高兴,接着问泸定桥离这儿有多远,宋大顺老人说:“泸定桥还要走三百多里,距离还挺远的呢,不过要是红军还不离开安顺场,危险也就更大了!”
毛主席当然清楚,情报上说,薛岳已经带领精锐的中央军到了达礼州,正急速朝安顺场冲过去;川军杨森的第二十军前头部队也已经到达金河口,估计不用多久就能赶到安顺场。如果红军不能赶紧渡河,可能会陷入背水一战的危险局面,左右受敌。
宋大顺那句话让毛主席下定了“不做石达开第二”的决心,虽然前路艰难,但他还是决定带着红军沿着大渡河北上,先过去泸定桥,甩开国民党军主力的追击,这也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
毛主席一见宋大顺,顿时心生感激,赶紧站起身来握住他的手。他怕毛主席动作慢了,就又提醒道:“安顺场不是个久留的地方,留得越久越危险,你得立刻行动,哪怕晚一秒都不能耽误!”
离开宋大顺家后,毛主席一夜赶回驻地,神色异常凝重。宋大顺虽然指明了正路,但这路途充满了危险,除了崎岖山路给部队行军带来不少麻烦,就算到了泸定桥,还要面对敌人的坚决抵抗。
毛主席估摸着,凭着薛岳和杨森等人的行军速度,红军得每天赶个160里才能跟上,原本已经筋疲力尽的将士们,能在那些崎岖的山路上走得那么快吗?
毛主席仔细琢磨着那些让石达开败了的原因,觉得石达没有果断行动,没能通过松林河去泸定桥,这算是输的关键。
抵达驻地后,毛主席做出决策:
转向西北方向,努力占领泸定桥附近的渡河点,争取拿下关键的战略胜利。
为此,毛主席让人给黄开湘、杨成武发去一封电报,叮嘱他们率领左路纵队的先头团火速赶赴,沿着大渡河向上推进,争取攻占泸定桥,为后续大部队渡河铺平道路。
黄、杨接到指令时,两个部队离泸定桥大概还有240里,但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到24小时。黄开湘觉得挺为难的,杨成武却对他说:“咱都知道安顺场渡河的情况,困难实在太大,要是真有泸定桥,那就是唯一的过河方法,别犹豫,赶紧走!”
不一会儿,杨成武就召集全团的战士们,喊出了“和敌人抢时间,和敌人赛跑,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的口号。虽然大家都已经累得不行,但个个精神振奋,日夜兼程,朝着泸定桥奋勇前进。
一路走来,真是难熬啊,光是爬山路就满是险阻,不少战士掉进了悬崖,还有可能遇到敌人的埋伏。但红军的弟兄们挺聪明,挺有办法,为了顺利到达泸定桥,他们想出了点儿伪装的办法。
当时,有一名战士看到对岸有敌人在点火把朝泸定方向走过去,红军就也点起火把,制造出敌人行军的假象,还故意向对岸的敌人打招呼,结果敌人误以为是自己人,没敢发动攻击。
到头来,前面一队经过一天一夜的快马加鞭,总共走了240里,于29日清晨6点准时到达泸定桥,只看到桥上的木板大部分都被拆掉了。
原来呢,川军第38团前一天就把桥上的木板拆掉了三分之二,只剩下那三分之一还没拆完。
时间紧迫,不能有半点犹豫,杨成武挑选了22名突击手,专门负责从泸定桥对敌人展开攻击,而他自己则安排火力在南岸掩护。
经历了一天的生死搏斗,先头部队在晚上七点左右攻占了泸定城,而中央红军则在6月3日抢在敌人的援军抵达之前,从泸定桥渡过大渡河,成功冲过对岸,挫败了蒋介石想要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的阴谋。
飞夺泸定桥战斗结束后,毛主席不无感慨地对指战员说:
我们的表现表明,咱们中国共产党带领的红军,绝不是太平军那种模样,我和朱德也不是什么石达开的二号人物。蒋介石那点算盘,又全打错了。
回头一想,红军能顺利渡过大渡河,宋大顺的贡献不小,毛主席听取他的建议以后,安排了相应的军事部署,也赢得了彝族人的支持,还得到了不少物资上的帮助。
说到底,红军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援,宋大顺也是人民中的一员,要是不支持红军,他也不会向毛主席出谋划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