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首席军机大臣都干上了,为何始终顶着东阁大学士的头衔?
发布日期:2025-11-21 05:56:18 点击次数:120
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从协办大学士的岗位上,被提拔为东阁大学士,总算是进入了文官的第一梯队。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继傅恒、尹继善去世后,刘统勋接任了首席军机大臣一职,此后直到乾隆三十八年去世,他东阁大学士的头衔就一直没变。
清代大学士三殿三阁制是在乾隆十二年被确定下来的,表面上看殿与阁都是正一品,但实际上殿的地位仍略高于阁。而体仁阁大学士自设立以后,长时间空缺,所以东阁大学士一直排名最后。
按照清代的惯例,首席军机大臣例为内阁首辅,即保和殿大学士(傅恒之后例不实授)或文华殿大学士,仅有刘统勋一人以东阁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
那么刘统勋怎么就成了特例了呢?从当时的情况以及刘统勋的定位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乾隆重满抑汉思想的体现
清代皇帝表面都说满汉一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多秉持重满抑汉的原则,乾隆皇帝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强烈。不管是在京各部院堂官,还是外省督抚,满人都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论能力和品行,乾隆中期的官员大臣中,刘统勋算是最能打的那一个了。可惜的是,刘统勋终究是汉人,乾隆始终对他有所压制,并要保持满汉的平衡。
这一点从乾隆二十六年的内阁名单中就可以看出,这一年保和殿大学士是傅恒,文华殿大学士是来保,武英殿大学士是蒋溥,文渊阁大学士是史贻直。
五个大学士中满人二员,汉人三员,所以傅恒和来保在殿阁排名上就必须要占有优势。而且三汉二满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乾隆二十九年,两江总督尹继善被提拔为文华殿大学士,而汉人中仅有刘统勋和杨应琚,且他们都是东阁大学士。
此后一直到傅恒去世、于敏中入阁之前,内阁满人的数量都高于汉人,且一直占据着保和殿和文华殿的位置。在内阁人事变动十分频繁的情况下,刘统勋始终在东阁大学士上徘徊。
或许是刘统勋名气太大,乾隆有意在内阁排名上对他进行压制,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满人的政治权益。
二是乾隆没打算让刘统勋担任首席军机大臣
不让汉臣担任首席军机大臣是乾隆一贯的思路,乾隆八年鄂尔泰去世后,按说最有资格接替首席军机大臣的就是张廷玉。可是乾隆不按常理出牌,将威望资历远不如的张廷玉的讷亲出任首席军机大臣,就连讷亲本人也觉得不好意思,说自己不如张廷玉。
讷亲是乾隆有意培养的新一代满洲权贵,可是这位爷不争气,在第一次金川之战中没有领会乾隆的心思,从而被正法于军前。
讷亲之后,乾隆又硬捧小舅子傅恒,一步到位晋为保和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乾隆的计划是让傅恒在首席军机大臣上干到死,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傅恒在征缅之战中染病,回京不久就病逝了。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乾隆措手不及,一时间就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就让70多岁的老臣尹继善暂时主持军机处。此时的尹继善已是重病缠身,乾隆也知道他干不久,可问题是满洲大臣中出现了断档,根本找不出能胜任的人选。
就是在这种特殊背景下,乾隆才不得已启用刘统勋为首席军机大臣。本来用以汉臣为首席军机大臣就已经是破格了,如果再晋刘统勋为文华殿大学士(傅恒之后为内阁首辅)就说不过去了。
三是刘统勋扮演着救火队长的角色,大部分时间在外出差
早在刘统勋没有升任大学士之前,就经常以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身份,被乾隆派到外地去办差。刘统勋本人在治河与刑名两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加上他办差勤勉、处事公正,乾隆遇到重大的疑难杂症,只要交给刘统勋心里就踏实。
从刘统勋的为官经历来看,他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外地,常以钦差的身份赴各省办理河工,或者是审讯重大的刑事案件,乾隆朝几起大案要案,都是刘统勋领衔带队完成的。
在乾隆看来,刘统勋既然经常出差,也就没有必须给他更高的殿阁头衔。况且内阁大学士正常兼任军机大臣,而刘统勋拜东阁大学士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入值军机处,没有军机大臣的身份,殿阁衔自然也不用太高,否则就是名实不相符。
刘统勋是乾隆朝唯二担任过首席军机大臣的,遗憾的是他没有像后来于敏中那样,有着文华殿大学士的头衔。不过乾隆对他的认可度仍然很高。
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突然病死在了上朝的路上,乾隆不但赐给他文官最高等级的谥号“文正”,还公开对大臣说“刘统勋不愧是真宰相”。要知道在此之前,乾隆一直向大臣灌输“本朝无宰相”的思想,可见刘统勋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