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红军城:顿巴斯“绞肉机”中的生死拉锯
发布日期:2025-11-21 22:17:52 点击次数:124
#打卡金秋中国#
引子
凤凰卫视战地记者卢宇光在顿巴斯前线的报道中描述了一幅残酷画面:俄军已控制红军城(乌方称波克罗夫斯克)70%的区域,双方在残垣断壁中展开“拼刺刀式”巷战。 每天有上千甚至数千名年轻士兵在炮火中倒下,这座战略重镇的陷落似乎已成时间问题。
一、红军城为何成为“血肉磨坊”
红军城面积虽小,却是顿巴斯地区的交通命脉。 它连接着乌格莱达尔与马里乌波尔的后勤线路,多条铁路和公路在此交汇,成为乌军补给的中转站。 俄军若完全占领此地,可直接切断乌军南部防线,为进攻斯拉维扬斯克打开通道。
2024年10月,俄军攻占乌格莱达尔矿区后,红军城北部的谢利多沃据点被四面包围,乌军仅剩约2000人固守。至2025年8月,俄军在此集结超10万兵力,但并未采用传统装甲突击战术,而是将步兵分成小股部队,利用摩托车快速渗透街区,以避免乌军无人机的大规模杀伤。
二、巷战战术的残酷升级
巷战的特点是控制区“每分钟都在变化”。 俄军采用“蚕食式”推进:先由无人机侦察建筑内的乌军火力点,再由炮兵精准摧毁外墙,工兵随后爆破墙体突入室内。 这种战术借鉴了解放军历史上的巷战经验,通过爆破缩短进攻时间。
乌军则依托建筑物改造的工事和地下隧道顽抗。 在波克罗夫斯克市区,乌军通过秘密隧道转移兵力,甚至在夜间从岔道突袭俄军休整点。 一名俄军指挥官承认:“隧道让优势兵力难以发挥,我们陷入了一场地下消耗战。 ”
无人机在此类战斗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双方每天在战区投入约千架无人机,用于侦察、引导炮火甚至直接攻击。 乌军依赖无人机弥补兵力不足,但俄军苏-34战斗轰炸机投掷的滑翔制导炸弹,能直接摧毁整栋建筑,导致乌军伤亡率高达70%。
三、战略失误与战场现实
乌克兰在2024年库尔斯克方向的突袭,反而导致红军城兵力空虚。 俄军趁机加强攻势,至2025年5月,乌政府被迫疏散红军城周边居民,俄军三个集团军向斯拉维扬斯克方向集结。 美媒估计,乌军总伤亡已近50万人,红军城的失守可能引发防线连锁崩溃。
卢宇光在报道中提到,泽连斯基曾承认红军城局势“严峻”,乌军兵力捉襟见肘,许多士兵“望风而逃”。 而俄军通过围而不攻的策略,逐步消耗守军意志。 2025年10月,俄军控制科列斯尼科夫卡定居点后,切断了红军城西北方向的补给线,乌军后勤陷入瘫痪。
四、战争的人性代价
巷战的血腥程度远超平原作战。 一名前线士兵描述:“每栋楼都可能藏着狙击手,每个地下室都可能引爆诡雷。 ”俄军使用240毫米“郁金香”重型迫击炮轰击乌军据点,这种武器能摧毁整条街道的建筑。
居民区的战斗尤其惨烈。 在波克罗夫斯克肉类加工厂和罗格村,乌军依托钢筋混凝土结构顽抗,俄军则逐层清理,双方在狭窄空间内交火的距离常常不足10米。 卢宇光的镜头记录下废墟中散落的士兵物品:一封未寄出的家书、半包香烟、破损的手机,无声诉说着生命的脆弱。
结语
红军城战役已成为俄乌冲突的缩影。 在这里,战术创新与原始野蛮交织,战略目标与个体牺牲碰撞。 而战地记者卢宇光的报道,让世界得以窥见这场冲突的真实代价——不仅是领土的得失,更是每一条消逝在硝烟中的年轻生命。
- 上一篇:罗荣桓曾提议这七人成大将,却未获上将军衔,原因何在?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