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清朝最穷状元,殿试时在考卷上写下8字,光绪看哭了

发布日期:2025-07-28 16:09:34 点击次数:57

清朝有个最穷的状元,殿试时在试卷上简单写了8个字,竟然把光绪帝感动得哭了。

1895年春天,到了科举考试最后一关——殿试的时候。这一场考试要选出新的状元。考场里高手如云,可出身贫寒的骆成骧,靠着简简单单八个字,竟然赢得了光绪皇帝的青睐,一跃成为了状元。

骆成骧小时候家里其实还过得去。但爸妈虽然很努力,家里的买卖却一直不景气,日子就慢慢紧巴起来了。更不幸的是,他三岁那年妈妈就走了,爸爸一个人养家特别难。不过,好运在他七岁那年降临了,一位好心的四川生意人骆腾焕到云南来做买卖,碰到了他爸爸,就想收养骆成骧。就这样,骆成骧成了骆家的一份子,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了。

骆腾焕两口子对骆成骧的学习特别上心。骆成骧这小子机灵又肯下功夫,九岁就跟着养父去了成都,进了当时四川最有名的锦江书院。锦江书院老师多,水平也高,骆成骧聪明又用功,老师们都很喜欢他,给了他不少特殊照顾。在老师们的耐心教导下,骆成骧的知识很快就涨了一大截。

骆成骧十四岁那年,在老家参加的州试里表现特别出色,一下就被主考官相中了。这次的好成绩让他信心大增,养父母也夸他夸得不行。后来,他进了尊经书院继续学习,在那儿碰上了大名鼎鼎的学者王壬秋老师,王老师耐心地教他,为他以后的出人头地打下了更结实的基础。

尽管上学路上挑战不断,骆成骧心里始终装着学习和为国出力的梦想。家里钱不多,他就省吃俭用,帮家里减轻点负担,还因为刻苦努力,得到了同学们的佩服和帮助。骆成骧的聪明和用功一年年显示出来,到了1893年,他在四川的乡试里考了个第三名,这下子,他更加下定了决心要继续加油干。

1894年,骆成骧跑到北京去参加了科举考试。可没想到,运气不太好,他这回没考上。但这次失败并没让他泄气,反而让他更有干劲了。他打定主意留在北京,继续复习,还在八旗官学里找了份教书的活儿来养活自己,好为下一次科举做准备。

殿试当天,北京保和殿里气氛庄重,骆成骧跟其他进士一块儿,来参加科举的终极比拼。这可不只是比比谁的学问好,更是展现个人才能和远大志向的关键时刻。光绪皇帝本人出了考题,问题都是关乎国家危急大事的。面对这么多、这么难的问题,骆成骧不慌不忙,立刻拿起笔就开始写答案。

考完试以后,考官徐桐和其他的副考官们就开始批改试卷了。不过,一开始骆成骧的卷子并不受大家青睐,有的考官觉得他的字写得不够好,不应该选为第一名。但是,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大家还是决定把骆成骧排在第三位,也就是探花的位置。

不过,光绪帝自己动手看考卷时,骆成骧的卷子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注意。他之前看前两份卷子时没啥特别感觉,但一看到骆成骧写的那八个有力量的字——“君主有忧臣子也觉羞耻,君主受辱臣子当以死报”,眼睛就直勾勾地盯着不动了。这八个字说得太到位了,让光绪帝觉得自己的治国想法更坚定了,心里头也被深深打动了。

光绪帝一遍又一遍地看着骆成骧的考试卷子,发现他在文章里讲了好多切合实际的改革点子,看得又准又深。光绪帝越看越觉得骆成骧有才,最后破例选他做了状元。这事儿在朝廷和民间都炸了锅,骆成骧不光自己的人生轨迹变了,还给四川带来了清朝开国以来的头一个状元头衔。

中了状元的骆成骧没因为荣誉就变得骄傲,他很快就加入了国家的改革行动。在戊戌变法那会儿,他说话做事都挺谨慎,靠着聪明和眼光躲过了政治上的麻烦。做官的路不好走,但他把心思放在了教育上,想为国家培养些有出息的人才。他还提倡廉洁,用自己的好行为带动了社会风气的改善。

1926年,骆成骧因病离世了。但他的一辈子并没有因为离开人世就被历史忘掉。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默默付出,给后来的人们带来了很深的影响。他的精神和思想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体系,鼓舞着一茬又一茬的学生为国家出力。

骆成骧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看他有多大的名声,更重要的是他有没有为国家和社会默默付出。他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也为国家走向现代化种下了希望的火苗。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