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苻坚仁义宽容、用人不疑,信重的下属为何却屡屡背叛他?

发布日期:2025-07-29 05:44:52 点击次数:100

说到前秦的皇帝苻坚,很多人可能只记得他在淝水之战后吓得草木皆兵的样子。但其实,在那场惨败之前,苻坚可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特别有才能,连以前的敌人都很感激他。而且,他还是最早主张中华和夷狄平等的人,这点和后来开创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想法挺像的。可惜啊,这么一位英雄人物,最后却因为自己太过宽容而吃了大亏。

这位前秦的国王以讲道义、待人宽厚而闻名。

苻坚是前秦的第三个皇帝,他手里的权力基础是他爷爷苻洪在后赵时期拉起的枋头队伍。那时候,苻洪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实际上管着关东流浪的氐族部落,还有关陇地区的富豪贵族和流浪者的军队。在后赵快要灭亡、天下大乱的时候,这个早期的“关陇团队”趁机回到潼关西边的雍凉地区。这也让苻坚他们家在创业之初就非常看重拉拢各族领导人和流浪者的头头。

公元357年,东海王苻坚推翻了残暴的苻生,自己掌控了前秦。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个得力的汉族帮手叫王猛,此人以前有个出名的习惯,就是一边摸着虱子一边聊天,但他可是个极聪明的谋士。

苻坚常常拿“刘备遇上诸葛亮”来比喻他和王猛的关系,到后来,他甚至封王猛为“掌管关东六州军务的大官、车骑大将军,还有和宰相差不多大的官位”,把国家大半的事情都交给他管,这足以看出苻坚有多信任王猛。在那之后的十多年里,有了王猛的大力帮忙,苻坚“恢复了废弃的官职,鼓励大家种田养蚕,救济穷人,尊敬神仙,办了学校,表彰好人好事,还恢复了断绝了的贵族地位”,因此,“秦国的老百姓都非常高兴”。

在那个战乱不断的时代,苻坚并没有因为过去的恩怨而斤斤计较,他反而选择宽容对待以前的对手。当他们投降后,苻坚真诚地接纳了他们,还给了他们官职和俸禄。

匈奴人刘卫辰,他是赫连勃勃的父亲,老爱抢前秦的边境地区,一会儿投降一会儿反叛。头一回投降前秦时,苻坚看他挺落魄的,就让他到关中种地,还把那些对匈奴人不友好的将领给撤职了。可后来,刘卫辰又反了两次前秦,最后在木根山被前秦的大将邓羌给抓住了。苻坚把他带回长安后,没因为他老反水而生气,反而封他做了夏阳公,让他继续管自己的部落。这事儿跟诸葛亮收服孟获有点像,最后刘卫辰带着他的匈奴部落都服了前秦。

这个办法引发了连串反应,乌桓的独孤部落和鲜卑的没弈干都各自带着几万族人投降了秦朝,这说明苻坚当时采取的温和政策,得到了很多北方游牧部落的纷纷响应。

除了要防备像匈奴这样的边境游牧部落这些身边的威胁,苻坚对那些深藏不露的老对手也展现了宽广的胸襟。早在前秦刚建立那会儿,羌族的姚襄就带着他的大军从河东渡过黄河,一路往西攻打关中,想要拿下长安,独占关陇地区,灭掉前秦。但最后还是被前秦的军队给打败了。苻坚当上皇帝后,不光重用了姚襄以前的部下权翼和薛赞,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还把姚襄的弟弟姚苌提拔为杨武将军,让他带着大军为前秦卖力。

氐族和羌族都是从陇右那边发展起来的,他们都觉得关陇这块地方特别重要。苻坚特别看重羌族里姓姚的大家族,提拔他们用他们,这其实就是想拉拢整个羌族。这么做其实挺冒险的,毕竟像姚苌这种以前王族的后代,能掌实权带兵,历史上很少见。但苻坚不光重用了他,还让他在平定叛乱时大展身手,比如平定陇右叛乱时,“(敛岐)那些部落以前归姚弋仲管,一听姚苌来了,都投降了”。后来,苻坚还让姚苌当了陇东太守,帮他守着羌族人,这显示出苻坚识人用人、有胆量。到了淝水之战时,苻坚更是把姚苌任命为龙骧将军,管益州、梁州的军事,等于把整个西部后方都交给他了。他对这个有过节的弟弟这么信任,可见他有多自信。

苻坚这辈子最出名的事儿,除了重用匈奴、羌族部落的头头儿,就是全盘接受了前燕慕容家的人。前燕在关东很厉害,跟前秦把北方给分了,势力大得很,是前秦不能共存的大对头。但苻坚先是把投降的慕容垂父子(他给慕容垂封了冠军将军,慕容宝做了太子冼马)收下了,说他们就像龙虎一样难得。后来前秦灭了前燕,苻坚又把前燕皇帝慕容暐封成了新兴侯,他兄弟慕容冲做了平阳太守,慕容泓做了北地长史,连那个坏事做尽的太傅慕容评,都给了他个给事中的官儿。这样一来,前燕的宗室几乎都被保全了,有的还担了大任,这在古代中国可真是少见得很。

在淝水大战打响前,前秦的军队在打东晋的时候,陆陆续续降服了像周虓、朱序这样的好多东晋的大官,并且给了他们很好的待遇。

在关中地区,苻坚努力把氐族、羌族和当地的汉族大户团结起来,让他们都觉得自己是秦地的人。同时,他还把凉州那边的卢水胡人(就是后来北凉沮渠家的老祖宗)和吐谷浑部落都收拢到自己手下,这样,早期的“关陇政治军事联盟”就形成了。打败前燕之后,好多州的官员和各族首领都投降了前秦,前秦一下子得了上百五十七个郡,二百四十六万户人家,人口有九百九十九万多。前秦不仅地盘扩大到了关东,人手也多了。他们还把关东的英雄豪杰和其他部族十五万户都迁到了关中,把乌桓族放到冯翊、北地,丁零族的翟斌放到新安、渑池。这样一来,对各族人的管理就更严了,大家也混得更杂了。

看着鲜卑人、丁零、乌桓这些东胡和漠北的部落势力渗入关中地区,氐族的头面人物,比如阳平公苻融,都特别担心,觉得他们根本没法被收服。对于大家的担心,苻坚说了句话,跟后来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说的几乎一样:

我现在正努力把天下各方统一起来,把各族人都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你应该放下担忧,别心里总有隔阂。

李世民曾说:历来人们都看重中原,轻视少数民族,但我却对他们一视同仁,同等爱护。

这说明苻坚的想法已经跟以前那些北方少数民族的君主不一样了,他觉得自己能像以前的汉族皇帝那样,做个大家都服的“各族共尊的君主”。他想用仁爱之心把天下各族的人都团结起来,建立一个各族和睦相处的统一国家。就连对待边疆的“氐族”和“羌族”部落时,他也是从“中原王朝”的立场出发,十足一副汉族皇帝的派头。

苻坚在王猛离世后,一直倔强地坚持要攻打东晋,其实他就是想要从东晋那里抢过“正统”的名头,好让整个中原都归他管。

过于放纵没有分寸,最终会让唐太宗难以承受。

苻坚对待各族仇人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暂时赢得了他们的表面忠诚,集结起一支强大的军队。他的朝廷里,氐族、汉族、羌族、鲜卑族和匈奴族的人才都有,能调动起近百万的各族联军,这样的国力在南北朝时期几乎无人能及。但在这看似辉煌的背后,这个由各族精英拼凑起来的大联盟其实暗藏玄机,危机四伏。

首先,虽然苻坚自称是各族的首领,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把数量上占大头的汉族老百姓真正当作自己统治的依靠。从历史资料上看,除了王猛以外,汉族官员很难进入苻坚身边的重要大臣圈子参与决策,他们大多只能当当尚书郎、散骑常侍或者地方上的小官,主要就是负责执行命令和出出主意,在军队里更是几乎看不到汉族将领。这样一来,前秦的统治基础其实还是只有那几十万氐族人,而他们就像是浮在广大汉族人之上一样。

王猛在快要去世的时候,跟苻坚说的最后的话是:

鲜卑和西羌,都是咱们的冤家对头,老给咱们找麻烦,得想办法慢慢把他们解决了,好让国家安稳些。

比起汉人统治基础薄弱这个问题,更严重的是苻坚太过信任鲜卑和羌族的将领、地方官,人数太多又没管好,结果鲜卑和羌族在军队里的势力变得特别大。他还直接把好多鲜卑和羌族的士兵长期交给慕容垂和姚苌带,虽然看起来像是想让将领和士兵更亲近,但实际上风险特别大,因为这样军队就变成了他们私人的了。最后,前秦的军队就变成了靠苻坚一个人的威望撑着,核心是一小部分氐族的精兵,然后管着各个部落的仆从军。这和唐朝那种“主要靠汉族的精兵,再加点胡人的骑兵帮忙”的平衡方式,简直没法比。

苻坚对可能威胁他的事情太过宽容,简直就是放纵了。在他统一北方之前,这种情况就已经很明显。以前,前秦的宗室苻幼因为叛乱被杀,而他的同伙苻柳和苻双也被揪了出来。但苻坚因为苻双是他的亲弟弟,苻柳是他父亲很喜欢的儿子,就偷偷放过了他们。结果,后来发生了四子之乱。苻坚听到这个消息后,竟然还对这些兄弟心存希望,想去劝说他们回头。

现在别再打仗了,你应该让军队停下来,大家回到各自的位置上,一切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这么说来,苻坚是太过慷慨施恩,而且治理国家时不够强硬果断。

苻坚领导的前秦军队,一开始只有十几万人,但到了淝水之战前,人数猛增到步兵六十多万,骑兵二十七万。这里面,大部分是其他民族的士兵,临时凑起来的,管理得也比较乱。在这种情况下,苻坚最依靠的就是氐族的军队,这可是他的核心力量,绝对不能出问题。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苻坚又做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蠢事。他对自己氐族的军队特别有信心,居然派最厉害的氐族士兵打头阵,去攻东晋的淮河防线,却把大量的鲜卑和羌族的士兵留在后面帮忙。在淝水之战的四年前,也就是379年,氐族的名将俱难和彭超带着六万氐族大军,被谢玄的北府兵在盱眙、淮阴那边打得落花流水,一个都没逃回来。结果四年后的淝水之战,苻坚又犯了同样的错,让苻融和梁成带着氐族的精兵在前面跟东晋干架,最后在洛涧和淝水两场大战中都输了,氐族的精兵全没了。可那时候,姚苌带着羌族的精兵在西北后方悠闲着呢,慕容垂带着三万鲜卑精兵也毫发无损。这一场淝水大战,氐族是元气大伤,倒是帮鲜卑和羌族壮大了势力。

苻坚打了败仗回到长安,打算东山再起,可眼前的关中早已乱成一锅粥。那些早年搬到长安的鲜卑、丁零部落“满处都是”,听说苻坚输了,都想着趁机闹事。其实啊,早在两年前,苻坚就因为氐族人太多,把十五万户氐族人分到了三原、九嵕、武都、汧、雍这些地方,让自家亲戚带着,像古代诸侯那样散居各地。这样一来,他的老本行算是彻底散了,洛阳、邺城、和龙、蓟城这些大城市都有了氐族人,却也让等着复国的鲜卑和西羌人有了机会。这不,就像当年苻坚的亲信赵整唱的那首送别氐族迁徙的预言歌一样,事情都应验了。

哎哟喂,哎哟喂,博劳鸟儿叫声悲,舅舅成了大冤家,尾巴长来翅膀短,想飞却怎么也飞不起。

远方的氐族人定居在了鲜卑地,遇到急事时该找谁来商量呢!

其实在淝水之战前,鲜卑和羌人就已经不服管教了,像“慕容桓的儿子凤,才十一岁,心里就憋着报仇的念头,那些有胆识的鲜卑、丁零人,他都尽力去结交”。可苻坚对这些苗头却不当回事,只是一笑而过。淝水之战前,朝廷大臣大多反对苻坚攻打东晋,只有慕容垂、姚苌这些人撺掇着往南打,他们心里打的什么算盘一目了然,苻融劝了好多次也没用,最后苻坚还是头也不回地踏上了失败的路。

回头瞧瞧苻坚和他那两位既是得力助手又是悲剧制造者的将军的小故事,或许咱们能发现他性格里别样的地方。

淝水之战时,苻坚对姚苌讲:“我以前就是靠龙骧这个位置打下江山的,从没轻易交给过别人,你得好好努力啊!”这话就像现在一个创业成功的大佬对手下说:“我就是从这个起点一路干到现在的,好好干,我对你很有信心!”也难怪左将军窦冲会说:“大王说话不会开玩笑,这话可不是什么好兆头!”这时候的苻坚,倒像是把下属当成了和自己一起打拼的兄弟,挺大度的。

淝水之战结束后,苻坚让慕容垂走了,有人劝他别这么做,苻坚却回答说:

但我已经答应了人家,普通人尚且说话算话,何况是我这个君王呢?如果天意要决定一个朝代的兴衰,那可不是靠智慧和力量能改变的。

这时候的苻坚,变成了一个顺其自然、信奉佛教的皇帝。

这位君王多才多艺,擅长识人用人,但又有点太过随和自信。他胸怀宽广,对各民族都很包容,可惜常常只看重小恩小惠,忽略了大局,最后恐怕会被人抓住把柄啊!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