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岁老红军马志选,参加反六路围攻、奇袭阳明堡
发布日期:2025-07-29 05:13:02 点击次数:101
1934年秋天,六路反围攻的战斗刚结束不久,16岁的马志选在担架上费力地睁开了眼。他的右腿中枪,伤口还在流血,但耳边却隐约听到战友们小声地讨论着什么。这个来自四川南部小山村的号兵,用尽浑身力气,从怀里掏出那枚珍贵的铜军号,对着满是硝烟的战场,吹起了《红军纪律歌》。号声时断时续,穿透了黄昏的宁静,让正在撤退的队伍突然停了下来——他们出发时有873人,现在却只剩下247人还能站着。
一、长征的号角声中藏着的秘密
马志选总爱给他的军号包上三层红布,这是第三次战斗时他落下的习惯。在那次反围攻中,突击队员们在铁索上举着竹火把摇摇晃晃地前进,对岸的机枪扫射让黑夜变得支离破碎。马志选趴在桥头堡的弹坑里,用军号吹起了客家山歌的调子,给冲锋的战士们发信号。当二十二名勇士成功上岸时,他的军号里已经灌满了雨水和血的混合液。
走草地的第七天,收容小组瞧见马志选正拿马尾细绳,把军号牢牢绑在胸口。他的干粮包里头,有半块青稞饼,还有五个子弹壳,每个壳里都藏着小纸条,写着战友的名字。到了班佑河边,他吹响军号,指挥陷进泥潭的战士拽着牦牛尾巴往外拖,他还临时编了首《过河歌》,后来这歌就成了工兵连游泳过河时的信号。这只经历了很多战斗的军号,在长征路上能吹出十七种不同的调子,成了红军特有的声音信号。
二、战火里锻造出的坚定信仰
阳明堡大捷后,马志选在躲避日军扫荡时,扮成了走街串巷的货郎,悄悄溜进日军藏身的地方。他用唢呐吹出像军号一样的声音来送情报。在老乡家的地窖,他拿炭笔在《三字经》的第一页上画了地图,还把日伪军换岗的规律编成了只有他们能懂的“暗语”。有一次在路上突然遇到敌人攻击,他急中生智,把军号拆成三段藏在驴鞍子里,自己则去吸引追兵,结果右耳朵不幸被子弹打穿了。
在打仗那会儿,炮兵观察员马志选想了个新招儿。济南那场大战,他靠听军号回声来算城墙有多远,给华东野战军的大炮们送了准信儿。大战快开始的时候,他把自己宝贝的红军号谱给了通讯员,说:“等攻城战士们在突破口插上红旗,你就会看到我趴在观察的地方,耳朵贴着地,手里还攥着那个用胶布缠了三十七圈的军号呢。”
三、在红星照耀下,精神代代相传
1955年,就在要授军衔之前,马志选自己提出来想回家乡。在他赣南老家楼上的小阁楼里,一个樟木箱子里放着他的铜军号、有些旧了的号谱,还有七枚不同时候戴过的帽徽。村里打算建个烈士陵园,他就在石料场连着干了三十四天,亲手刻五角星,每颗星的尖角都严格照着当年红军帽徽的标准,做到89度。到了改革开放时候,他拿出自己的退休金,办了个助学基金,帮了十七个孩子,后来这些孩子都考上了国防大学。
2006年清明时节,九十多岁的马志选老人,在那座不知名的红军墓前,吹起了激昂的《国际歌》。号声虽然有些颤抖,却震得满山的杜鹃花都仿佛苏醒了。大家这才想起,他当年把五颗子弹壳藏进了军号里,现在那些弹壳已经锈得连成了一片。过了三个月,有人在他枕头底下翻出一本旧笔记本,最后一页歪歪扭扭写着:“
现在,火箭军某个部队的荣誉展厅里,马志选的那把铜军号安静地躺在防弹玻璃展示柜里。旁边,全息影像不断播放着湘江激战、泸定桥勇士飞夺、平型关大捷的历史画面。每当新兵们对着这只历经百年的军号庄严宣誓,他们总会注意到军号管子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刮痕——这些痕迹就像马志选用生命书写的历史篇章,承载着红星照耀下的中国精神。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