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美国大兵拍屁股走人,留下的混血儿成了越南永久的痛

发布日期:2025-08-29 18:45:42 点击次数:140

美国大兵拍屁股走人,留下的混血儿成了越南永久的痛

在胡志明市(当年还叫西贡)的街头,如果你看到一个深目高鼻、长相酷似欧美白人的孩子,周围的越南人会下意识地投去复杂的目光,那眼神里混杂着鄙夷、好奇,甚至还有一丝深藏的怨恨。这些孩子,有个听起来既诗意又残酷的名字——“Bụi đời”,生命中的尘埃。

这个称呼,就像一个烙印,精准地刻画了他们在越南社会中的地位,轻如尘土,随时可能被一阵风吹散,无人问津。他们是活生生的纪念碑,提醒着越南那段长达十几年、被战火与屈辱浸透的历史。他们的母亲是越南女人,而父亲,则是那群曾经把这片土地搅得天翻地覆的美国大兵。

吊诡的是,时间这把杀猪刀,似乎把越南人的记忆也给雕刻得面目全非。那个曾经掏心掏肺援助他们的北方邻居,如今在越南官方和部分民众的叙事里,成了头号威胁。反倒是那个曾经的侵略者,那个在他们国土上投下成吨炸弹和橙剂的美国,摇身一变,成了可以携手共进的伙伴。

这种一百八十度的态度大转弯,背后是国家利益的冰冷算盘。那么,夹在这段被重新叙述的历史中的“生命之尘”,他们的命运,是否也跟着时来运转,从尘埃里开出了花?

那部著名的音乐剧《西贡小姐》,把一段战地爱情描绘得催人泪下。美国大兵克里斯和越南舞女金的悲剧,成了无数西方观众眼中越南战争的缩影。剧中,克里斯在西贡沦陷前被迫撤离,留下怀有身孕的金。金带着孩子,历经万险去寻找爱人,最终发现对方早已在美国另组家庭,绝望之下饮弹自尽,用生命为孩子换取了一个去美国的机会。

艺术总是源于生活,但生活往往比艺术残酷一百倍。《西igon小姐》的故事,在当年的越南遍地都是,只不过,大多数故事里没有那么多浪漫,只有赤裸裸的生存和暴力。

战争把越南的经济打成了筛子,无数家庭流离失所。对于很多越南女人来说,活下去是唯一的念头。西贡等地的酒吧和娱乐场所,成了她们用身体换取面包和罐头的地方。在那些灯红酒绿、混杂着酒精与荷尔蒙的夜晚,措施不当是常态,一个又一个混血儿就这样,在母亲们既恐惧又麻木的子宫里孕育。

还有更黑暗的一面。许多混血儿的诞生,根本与爱情或交易无关,纯粹是暴力的产物。作为占领军,美军的军纪并不像电影里描绘得那般光鲜。他们烧杀抢掠,侵犯妇女的事件层出不穷。有些美军基地甚至效仿当年的日本侵略者,设立了变相的“慰安所”,将战争对女性的摧残,发挥到了极致。

一九七五年,西贡的铁幕落下,美军上演了一场名为“常风行动”的大溃败。直升机在楼顶仓皇起降,美国人带着他们的家当和部分“高价值”的南越合作者逃离。美国军方一道冷冰冰的命令,断绝了绝大多数越南情人和妻子的后路:不允许携带越南家眷登机。

美国人走了,留下一地鸡毛,还有至少两万五千名蓝眼睛、黄皮肤的混血孩子。他们成了战败的南越最尴尬、最刺眼的遗物。

战后的越南,百废待兴,整个社会弥漫着对前政权和美国人的滔天恨意。这股恨意,很自然地就转移到了这些无辜的孩子身上。在越南人眼中,他们不是同胞,而是“美国垃圾”,是侵略者留下的孽种。他们的长相,就是一种原罪。

他们的母亲,那些“西贡小姐”们,更是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有人或许会辩解,她们中许多人是被迫的。但在当时那种极端民族主义和传统观念交织的社会氛围里,这种辩解苍白无力。人们的逻辑简单粗暴:你失去了贞洁,为什么不以死明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你不但活着,还把敌人的种生下来,这不是叛徒是什么?

于是,这些女人被社会彻底抛弃。她们无法再嫁人,甚至被自己的娘家视为耻辱,扫地出门。她们和孩子一起,成了社会最底层的贱民。

时间推移到八十年代,这些孩子渐渐长大,但歧视的枷锁却越收越紧。他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学校的大门对他们紧闭。工厂不愿招收他们,因为没人愿意和“敌人的后代”共事。更绝的是,许多地方的政府机构,干脆拒绝为他们办理身份证。没有身份,就意味着他们是法律意义上的“幽灵”,无法享受任何公民权利。

这一切不公的根源,都指向一个事实:越南人太恨美国了。那么,当这份恨意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而烟消云散,甚至转变为谄媚时,这些“幽灵”的命运,是否也能迎来转机?

越南在统一后,并未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在苏联的撑腰下,它的野心迅速膨胀,自诩“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调转枪口,入侵了柬埔寨,更是在北方边境不断挑衅曾经的“同志加兄弟”。

那场自卫反击战,把越南打回了现实。随后,它的老大哥苏联轰然解体,越南彻底成了孤家寡人。内外交困之下,它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寻找一个新的“大哥”。

转了一圈,它把目光投向了昔日的死敌——美国。起初,美国人对这个“反骨仔”还心有余悸,爱答不理。可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尤其是在美国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意图遏制中国崛起后,越南的地缘战略价值立刻凸显出来。

一个急于寻找靠山,一个需要围堵中国的棋子,两国一拍即合,过去的血海深仇,在共同的利益面前,似乎不值一提。

可问题是,政府可以为了利益忘记历史,民众的记忆也能轻易抹去吗?毕竟,那场战争的弹坑和伤疤,还留在这片土地上。

越南政府的“历史修正”工作做得很到位。在官方宣传中,美国侵略的历史被刻意淡化、模糊化,而来自北方的“威胁”则被无限放大。教科书和媒体日复一日地灌输,让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一代,对美国的印象,从侵略者变成了投资者和合作伙伴。

美国人也相当会“做人”。他们来越南投资建厂,创造就业岗位,带来了消费主义和好莱坞文化。他们还时不时地搞一些“人道主义”活动,比如帮助越南清理战争时期遗留的地雷和未爆炸弹,摆出一副反思战争、帮助越南疗伤的姿态。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有效地收买了人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那些美越混血儿的处境,确实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社会上的歧视,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减少了很多。对他们来说,这些人的父亲是谁,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他们更像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普通群体,而不是历史的罪证。

越南政府为了向美国示好,更是把他们高高捧起,称其为“两国和解的活化石”。一九八七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亚混血儿回家法》,允许这些散落在亚洲各地的美军后裔移民美国。这为许多越南的美亚混-血儿打开了一扇通往“父亲之国”的大门,尽管迎接他们的,可能是另一场关于身份认同和文化冲击的挣扎。

不过,要说歧视完全消失,那也是自欺欺人。毕竟,不是所有越南人都患了历史健忘症。那些亲身经历过战争的老人,那些深受传统贞操观念影响的人,看他们的眼神依旧复杂。在这些人心里,他们的出生,本身就是一段不光彩历史的产物。

更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留给越南的“后代”远不止这些混血儿。那数百万加仑的“橙剂”,一种剧毒的落叶剂,其影响至今仍在持续。它污染了越南的土地和水源,导致了无数新生儿的先天畸形和残疾。这些因化学武器而受苦的孩子,他们是另一群战争的受害者,但他们的悲惨,却很少被当成“两国和解”的宣传素材。

忘记侵略,等同于背叛。但把上一代的罪责,无休止地强加在下一代无辜者身上,同样是一种丑陋的行为。

说到底,这些“生命之尘”的命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仅仅是越南社会的变迁,更是国际政治的冷酷与现实。他们从始至终,都未曾真正作为独立的个体被看待。过去,他们是国耻的象征;现在,他们是外交的筹码。他们的悲欢离合,被大国博弈的潮水裹挟着,身不由己。这或许才是他们身上最深刻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