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10个喊独立的“国家”,中国和联合国都不承认

发布日期:2025-08-29 19:04:50 点击次数:164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在国与国的世界里,有一种特别微妙的存在:你明明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可一说到它是不是“国家”,国际上大多数人摇头,联合国的门也没给它开。

这些地方的处境就是认定自己成了“国”,但隔壁邻居和远方亲戚全不认账。

过去几十年,这种地方一个个冒出来,有的还在顽强地活着,有的已经被合并回去。

那它们是怎么跑到“独立”的这条路上,又为何迟迟得不到承认?

在它们的故事里,有着相似的经历,还有绕不开的百姓苦日子。

我们一起来聊聊它们。

当“旗帜”碰上政治现实

很多人可能想不通,独立不就是一群人开个会签个纸的事情。

但事实没那么简单。

国际法里对“国家”有个公认的判断标尺,需要有人口、有固定的土地、有能正常行使权力的政府,还得能跟其他国家打交道。

这几个条件都齐全了,还要有足够多的国家承认你,才能融入世界的“朋友圈”。

所以在联合国这个大家庭里,任何新成员,要想坐到那张环形的大桌子前,都必须先过安理会那一关。

五个常任理事国里只要有一个投反对票,这事就不行了。

对那些闹独立的地区来说,这堵门槛就像一道铜墙铁壁,有的大国铁了心不让它进,有的是因为有原则,有的是因为自己家后院也冒着火苗,不想给别人树样子。

中国的态度很明白:独立不是喊口号能成的,破坏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事,不帮腔、不鼓励,也不会走到前面去带头承认。

地图上的“灰色地带”

把这些地方放到地图上看,分布挺有意思,它们在东欧那一片最密集,黑海、高加索、巴尔干到摩尔多瓦一线,一连串的,东非之角也蹿出一个,再加上东地中海的一个小块。

地图上每一块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第一个是科索沃,它在欧洲东南角,巴尔干山脉的阴影下。

上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解体,塞尔维亚和那里阿尔巴尼亚族居民的矛盾突然爆发。

1999年,北约悍然发动袭击,对塞尔维亚展开轰炸,强行压制局势。

2008年,科索沃议会宣告独立。

美国和大半个欧洲国家都拍手承认它,可中国和俄罗斯不承认。

对中国来说,这是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不能开先例。

科索沃经济用的是欧元,年轻人一半找不到工作,大量靠在德国、瑞士打工的亲戚寄钱养家。

它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但联合国的大门依然紧闭,因为安理会里,常任理事国的票不可能全通过。

第二个是塞浦路斯,它是个地中海小岛国,两个主要民族,希腊裔和土耳其裔,几十年前一直矛盾不断。

1974年,土耳其出兵侵占塞浦路斯北部。

在1983年时,北部竟“独立”成为所谓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全世界只有土耳其认它是真国家。

它有赌场,有海滩度假村,大学里到处是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留学生,但经济命脉几乎全在土耳其手里。

寄信要写上“土耳其”才能寄出去,护照在大多数地方没有用处。

联合国在这件事上的态度明确,安理会早有决议,独立无效。

中国支持塞浦路斯最终统一,不承认北塞有主权。

第三个是南奥塞梯,它本来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州。

苏联解体的动荡下,它在1992年宣布独立。

当地居民大多是奥塞梯族,与俄罗斯北奥塞梯有血缘语言纽带。

2008年格鲁吉亚和俄罗斯打起仗,俄军一路开到首都外围,并在战后承认了南奥塞梯的独立。

如今,它的经济全靠俄罗斯输血,用的是卢布,连学校教材也直接用俄版。

它的护照根本没人认,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

除了俄罗斯、委内瑞拉、叙利亚、尼加拉瓜和瑙鲁,世界上没有别的国家承认。

第四个是阿布哈兹,它与南奥塞梯并肩,在格鲁吉亚境内,被称为黑海之滨。

1990年代初,它在武力驱逐大量格鲁吉亚族居民后,建立事实独立。

俄罗斯在2008年一并承认了它,也派兵驻扎。

阿布哈兹有一点旅游业,但受制裁,电力供应不稳定,道路和设施年久失修。

它和南奥塞梯互相承认彼此,但这点在全球政治中毫无分量。

第五个是德涅斯特河沿岸,在地图上看,这是一条窄长的土地,位于摩尔多瓦与乌克兰交界。

1990年,苏联还没彻底瓦解时,就宣布脱离摩尔多瓦。

1992年爆发短暂冲突后,俄罗斯派维和部队驻守至今。

德涅斯特河沿岸用俄语、用卢布,工业曾以军工著称,现在经济主要依靠俄罗斯提供廉价能源。

除去同类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没有任何主权国家承认它的存在。

第六个是克里米亚,2014年乌克兰政局突变,它举行公投,声称要加入俄罗斯。

俄罗斯迅速接收。

联合国大会表决,多数国家确认这一行为无效。

中国的立场是,这样单方面改变现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应通过对话协商。

如今克里米亚的路桥与俄罗斯本土相连,旅游有所恢复,但长期制裁让它难以吸引更多投资,水资源还要靠过去乌克兰修的水渠。

第七和八个是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

自2014年春天起就宣布“独立”,成立所谓“人民共和国”,与乌克兰政府陷入长期武装冲突。

2022年,俄罗斯正式承认它们,宣布它们并入俄罗斯领土。

战火让煤矿、钢厂和农田荒废,人口锐减到只有战前的一半,国际社会普遍不承认这一兼并行为。

中国依旧主张按联合国宪章原则解决,避免局势升级。

第九个是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这块山区在国际法上属于阿塞拜疆,但居民多是亚美尼亚族。

1990年代初爆发第一次大战,之后由亚美尼亚支持建立所谓“共和国”。

2020年第二次大战后,阿塞拜疆收复部分领土。

最终在2023年一次闪电攻势中,阿塞拜疆全面控制这一地区,当地当局宣布解散。

三十多年拉锯,在几天之内结束。

最后一个是东非的索马里。

自1991年以来陷入持续混乱,而北部的索马里兰则在同年宣布独立。

它成立了政府、举行选举,还有自己的军队防御海盗。

港口城市柏培拉是它的命脉。

尽管治理水平在该地区算高,社会相对稳定,但直到今天,联合国与中国都视它为索马里的一部分。

2024年与埃塞俄比亚签署合作备忘录,希望换取承认,可一年过去仍没有实质突破。

相似的命运,不同的走向

无论是高加索的雪山谷地,还是非洲的海港城市,这些地方有一些共同点。

它们都背靠某个外部“大哥”,经济上依附对方,军事上靠驻军撑腰,护照和货币在世界多数地方不好使,年轻人都往外跑,留下的都是老人与孩子。

虽然其中也有细微的差别。

索马里兰治安好、制度相对透明,却因国际政治大局面被拒之门外;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则一直陷在硝烟中,经济面貌每况愈下;科索沃有过半数联合国成员承认,却被安理会的机制卡住;克里米亚融入俄罗斯体系,但国际身份尴尬。

中国与联合国的“拒绝理由”

中国和多数联合国成员的态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能轻易承认单方面分裂。

原因有三个:一是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避免今天承认一个,明天全世界仿效,边界线乱成一锅粥;二是保护当事国的主权,防止武力或外部操纵改变版图;三是解决争议必须用政治和平途径,哪怕过程再拖、谈判再难。

这些文件不只是法律条文,也是大国博弈后的共识体现。

大国的身影与小地方的未来

仔细看看,这些地方几乎都是大国博弈的副产品。

俄罗斯的扶持,让南奥塞梯、阿布哈兹、德涅斯特河沿岸、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以及克里米亚维持了现状;土耳其单独撑起北塞浦路斯;美国和欧洲推动承认科索沃;索马里兰更多是在地区力量之间找生存空间。

它们的未来,大体有三条路:有的终将被母国收回,有的会在灰色地带长期存在,还有的被支持国完全吸收,却长期面临国际不承认的尴尬。

国家的诞生,不是街头升旗那么简单。

需要国际承认,需要遵守法律游戏的规则,也需要时间和谈判堆起来的信任。

这些“国家”的故事提醒人们,地图上的一条线,背后是一道复杂的政治题,也关乎普通人一辈子的生活安稳。

对于中国来说,坚持主权原则与倡导和平解决,不只是外交口号,更是守住国际秩序最后稳定的一道防线。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塞尔维亚外长:已有10个国家准备好撤回承认科索沃“独立”环球网——7个国家失去在联合国投票权 原因是拖欠会费网易新闻——美不承认克里米亚独立 源于不承认满洲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