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来了!AI放贷第一股冲刺纳斯达克:AI让借钱比买菜还快
发布日期:2025-11-20 12:47:42 点击次数:51
当一家“放贷公司”的估值飙到520亿,市场突然发现:我们对金融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算盘时代。美国消费金融科技公司Upgrade冲刺纳斯达克的消息,撕开了一个残酷真相——AI正在把“借钱”这件事,从银行柜台的冗长流程,变成比点外卖还快的即时服务。更炸裂的是,它靠放贷估值520亿的逻辑,藏着科技金融彻底改写游戏规则的密码:当AI能把坏账预警提前23天,当获客成本砍到传统银行的三分之一,当资本效率高到让华尔街疯狂,“放贷”早已不是你理解的放贷,而是一场用数据和算法重构的金融新基建革命。
一、估值520亿的“放贷公司”:到底在卖金融还是卖算法?
Upgrade的估值故事,本质是场“认知颠覆战”。传统银行眼里,它是“放贷的”;但资本看到的,是一台用AI驱动的“金融效率机器”。
先看最硬核的业务数据:成立9年,累计发放400亿美元信用额度,服务700万用户,最新估值520亿人民币(约73亿美元)。更关键的是,它的违约率比行业平均低25%,90%审批自动化,最快当日放款——这组数据背后,藏着它敢喊价520亿的底气:不是靠放更多贷款,而是靠放“更聪明的贷款”。
核心武器是自研的“Upgrade Score 3.0”风控模型。传统银行风控看征信报告、收入证明,Upgrade直接把银行流水、运营商数据、手机设备行为全揉进算法。比如用户手机充电频率、APP打开习惯,甚至短信里的消费关键词,都能变成风控信号。这种“全维度画像”让它能精准识别“隐形优质客户”:一个征信空白但每月按时交房租、手机从不欠费的蓝领,可能比征信良好但频繁跳槽的白领更靠谱。数据不会说谎:这套模型让它的坏账率压到行业均值的75%,相当于每放100亿贷款,比同行少亏2.5亿。
更狠的是“闭环生态”打法。它不只放贷,还做银行(高收益储蓄4%+)、支付(零手续费账户)、信用卡(固定利率分期),甚至“先买后付”(BNPL)和汽车再融资。用户借钱后,钱存在它的银行账户,消费用它的信用卡,还款直接从储蓄扣——相当于把用户的“借、存、花、还”全锁在自己生态里。数据显示,这种闭环让客户留存率比行业高18个百分点,二次借款率提升30%。传统银行花大价钱获客,用户借完钱就跑;Upgrade花一次钱获客,能从用户身上赚利息、服务费、存款管理费,这才是“降本增效”的终极玩法。
资本端更是玩明白了“钱生钱”。它的资金成本低到吓人:通过贷款资产证券化(ABS),2025年发的UPGR 2025-A ABS拿到惠誉A评级,综合资金成本不到3%。而它放出去的贷款,年利率最低8.49%,最高35.99%——中间至少5个点的息差,比传统银行的净息差(通常2-3%)高出一倍多。更绝的是,它还通过“表内匹配+证券化”双轮驱动,把90%的贷款资产打包卖出去,快速回笼资金再放贷,资本周转率是传统银行的3倍。这种“轻资产+高周转”模式,让它的ROE连续八个季度超25%,要知道,中国头部城商行的ROE也就10%左右。
所以520亿估值根本不是“放贷溢价”,而是**“AI效率溢价”**:当传统银行还在用人工审核贷款时,它已经用算法把金融服务的“单位成本”砍到了地板价。这就像当年滴滴用算法优化打车效率,不是比出租车多跑几公里,而是每公里跑得更赚钱。
二、IPO不是终点:资本游戏如何让“放贷公司”变“金融基建”?
Upgrade的IPO计划(预计12-18个月后),藏着更野的野心:不是为了圈钱,而是为了拿到“金融基建运营商”的入场券。
上市能给它带来三个致命武器。第一是“资本弹药”。按73亿美元估值、15%发行比例算,IPO能募资10.95亿美元。60%投贷款投放(约6.6亿),30%砸AI研发(约3.3亿),剩下的搞并购。6.6亿美元能让它多放至少200亿贷款(按3倍杠杆算),而3.3亿AI投入可能让它的风控模型升级到4.0——比如加入实时语音情绪分析(打电话咨询时语气是否紧张),坏账率再降10%不是梦。
第二是“品牌信用增级”。CEO Laplanche说得直白:“公开市场的严苛披露,相当于给我们做了零成本信用背书。”上市后,它的资金成本可能从3%降到2%以下(接近传统银行),获客成本再降8%-10%。这是什么概念?现在它获客成本是传统银行的1/3,再降10%,就变成1/3.3,相当于每拉一个用户,比银行少花67块。用户越多,数据越多,算法越准,成本越低——这是个正向循环的“飞轮”。
最关键的是冲刺“银行控股公司(BHC)牌照”。现在它放贷的钱来自ABS融资和机构合作,成本3%;拿到牌照后就能吸收存款,成本可能压到1.5%(美国储蓄账户平均利率)。息差直接从5%(贷款年利率8.49%-资金成本3%)扩大到7%,利润空间暴涨40%。这一步一旦成了,它就从“科技公司放贷”变成“有科技的银行”,估值逻辑直接对标Discover(美国头部信用卡公司,估值8倍PS),而不是现在的金融科技公司(平均5倍PS)。
当然风险也不小。上市后每季度财报都要公开,一旦经济衰退,坏账率抬头,拨备覆盖率就得从现在的10%提到12%,利润可能被啃掉一块。SEC对金融科技的新规也可能让合规成本增加3-5个百分点。但这些都是“成长的烦恼”——比起成为“AI驱动的新型银行”,这点代价不算什么。
三、AI重构金融:从“工具”到“新基建”的终极进化
Upgrade的故事,不是个案,而是科技金融进入“3.0时代”的缩影。全球市场正在见证一场剧变:AI不再是金融机构的“效率工具”,而是变成了“金融能力本身”。
先看行业数据:全球金融科技规模2032年将达4.1万亿元,年复合增速15.1%;中国AI金融投入2029年突破160亿,年增30%。这不是虚火,而是真需求驱动:传统金融的“二八定律”正在被打破——过去银行只服务20%的优质客户,现在AI能让80%的“边缘客户”(蓝领、自由职业者、新移民)也能享受到合理利率的贷款。美国有6000万“信用隐形人”(无征信记录),Upgrade已经啃下了其中10%(700万用户),剩下的5300万就是蓝海。
未来竞争会在三个维度厮杀:纵向做深场景(AI从贷前风控到贷中动态定价)、横向做宽牌照(支付+存贷+保险+理财)、外向做生态输出(把金融能力当“水电”卖)。
纵向看,AI要从“静态评估”变成“动态管理”。现在贷前风控能做到秒批,但贷中呢?一个用户突然开始频繁在深夜消费,或者工资卡进账减少,AI能不能实时预警?Upgrade正在测试“7天坏账前置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知识图谱(用户社交关系是否有逾期者),把坏账发现时间从30天缩到7天,相当于给贷款资产上了“实时保险”。
横向看,牌照就是“护城河”。头部公司都在疯狂拿牌照:Upgrade想拿银行牌照,Affirm(美国BNPL巨头)在申请券商牌照,Chime(数字银行)在搞保险经纪。目标都是打造“超级App”:用户用它的钱包付钱,在它这里存钱,贷款买车,买保险,甚至炒股——数据在一个池子里流转,二次获客成本几乎为零。比如一个贷款买车的用户,可能顺便买个车险,而车险数据(理赔记录)又能反哺车贷风控,这就是“数据共振”的威力。
外向看,“金融乐高”成新风口。把KYC(身份验证)、反欺诈、信贷核算这些模块封装成API,卖给电商平台、SaaS厂商,按交易量抽5-8个基点。比如一个家具电商接入它的“先买后付”API,用户下单时直接弹出分期选项,Upgrade负责风控和放款,电商抽成销售额,Upgrade赚利息和技术服务费。这种“轻资产输出”模式,利润率可能比自己放贷还高(不用承担坏账风险)。
四、未来的考验:高增长能穿越周期吗?
当然,科技金融不是“永动机”。利率波动、监管收紧、资产质量,每一把都是“双刃剑”。
最直接的是“利率上行风险”。美联储加息周期里,Upgrade的贷款利率能跟着涨(最高35.99%),但资金成本(ABS利率)也会涨。如果2026年美国经济衰退,失业率飙升,它的坏账率可能从现在的X%(未披露,但行业均值5%)涨到7%,拨备覆盖率提到12%,利润可能暂时缩水。这时候拼的就是“抗周期能力”——有没有足够多的低风险资产(比如绿色升级贷,政府补贴兜底),能不能快速调整放贷节奏。
更隐蔽的是“数据合规暗雷”。SEC新规可能要求金融科技公司把“模型可解释性”提到L3级别(不仅知道结果,还要知道每个变量的权重)。现在Upgrade的算法是“黑箱”,未来可能要向监管解释“为什么给用户A批5万额度而用户B只有3万”,这意味着算法复杂度要降下来,或者开发“可解释AI”模块,成本增加是必然的。
但这些都挡不住大趋势。科技金融的核心逻辑是“用AI平权金融服务”:让蓝领能借到合理利率的钱,让小企业主能快速拿到周转资金,让普通人的每一分信用都被算法看见。Upgrade的520亿估值,本质是资本对这个逻辑的押注——不是押它能放多少贷款,而是押它能用AI重新定义“金融该有的样子”。
结语:当放贷变成“新基建”,我们都在见证历史
Upgrade冲刺IPO的故事,撕开了一个真相:金融科技的终极战场,不是“谁放的贷款多”,而是“谁能用AI把金融服务的‘单位成本’降到最低,‘覆盖人群’扩到最广”。
传统银行像“自来水厂”,管道铺到哪里,水(金融服务)才能到哪里;而AI驱动的科技金融公司像“移动净水车”,开到沙漠(未被银行服务的人群)也能提供干净的水。当贷款审批比点外卖还快,当储蓄利率比通胀还高,当金融服务像水电一样“无感嵌入”生活场景——这不是未来,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520亿估值的“放贷公司”要IPO了,这不是资本的疯狂,而是金融行业“用科技重构生产力”的必然。下一个十年,可能没有“科技金融公司”,因为所有金融公司都必须是科技公司。而那些率先把AI变成“金融新基建”的玩家,终将站在数字经济的金字塔尖。这或许就是Upgrade给行业的启示:放贷只是表象,用算法让金融更高效、更公平,才是真正的星辰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