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终于发力!10月31日,夜晚传出的三大消息已发酵
发布日期:2025-11-21 15:46:38 点击次数:97
吉隆坡谈判室里的气氛让人有点喘不过气,美国财长贝森特在10月26日下午的记者会上全程板着脸——这与他一贯的笑容形成鲜明对比。而中方代表离开会场时的那种从容,让人感觉这次磋商的结果可能有点不一样。
谁能想到,就在几天前的10月24日,美国贸易代表署还突然宣布要对中国启动新一轮“301调查”,说是要查中国有没有履行2020年签署的那个贸易协议。结果短短两天后,美方就改口说“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关税了。这种转变快得让人有点反应不过来,就像马来西亚的天气似的说变就变。
🌙 深夜传来的三大消息
10月31日这个夜晚,全球市场都在紧张地盯着三条消息的发酵。第一条是美国财长贝森特说的“不再考虑100%关税”这个承诺到底有多可靠;第二条是中国会不会真的恢复购买美国大豆;第三条则是关于稀土——中方会不会放松或者推迟原定11月8日实施的出口管制。
这些消息背后其实是更深层的博弈。美国那边,特朗普面临着农业州的压力,大豆价格跌了三成,农场主们库存堆积如山。而中国这边,稀土这张牌打得恰到好处——中国控制着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美国国防和科技产业离了它还真不行。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贸易战打到这个份上,双方都有点疼。美国普通家庭因为关税每年得多花2300美元,服装涨价8.4%,汽车涨价12.7%。而中国也面临着供应链紧张的问题。这就好比两个人互相掐着对方脖子,却发现谁也喘不过气来了。
🤔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特朗普政府会在短短几天内态度180度大转弯?
看看数据就明白了——2025年上半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了约2300亿美元商品,要是真实施100%的关税,美国消费者每年得多掏超2000亿美元成本。更现实的是,美国超市货架上“中国制造”占比超过40%,沃尔玛这些零售巨头的股价早在关税放风时就开始跌了。
还有更紧迫的——11月初美国最高法院就要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合法性举行听证会了。近50位经济学家,包括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耶伦都联名反对,说关税会造成数万亿美元损失。要是败诉,美国政府可能得退还高达7500亿到1万亿美元的关税款项,这对财政本就很紧张的美国来说简直是灾难。
所以特朗普团队最近豁免了黄金、LED灯、部分矿物与化学品等数十种商品的关税,这明显是在提前削减未来的退款压力。这种“对冲策略”暴露出美方的心虚。
💡 稀土的“战略威慑”
中方的反击策略被证明是精准有效的。10月9日,中国商务部连续发布多条公告,对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些措施不仅包括稀土本身,还覆盖了稀土生产设备和相关技术,从源头限制海外建设稀土精炼产能。
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报告显示,美军武器系统中大约75%的关键部件依赖中国相关材料供应。如果中国彻底断供,部分武器的生产周期可能延长6至12个月。这就是为什么中方一出稀土牌,美方就赶紧回到谈判桌。
但中方的策略不是一味强硬,而是刚柔并济。在稀土管制的同时,中方表示将恢复采购美国大豆——这对特朗普的农业州票仓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这种“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策略,显示出中国在外交上的成熟。
🌾 大豆与选票的政治经济学
贸易战背后从来不只是经济账,更是政治算盘。美国农业州作为特朗普的重要票仓,正为贸易战付出沉重代价。9月份,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历史性降为零,库存堆积导致价格下跌30%,农场主抗议活动已蔓延至华盛顿。
这些“红州”选民的不满,让特朗普在2026年中期选举前面临巨大压力。中国恢复采购美国大豆的消息一传出,大豆期货价格应声上涨3%,这绝非巧合。贸易战打到这个地步,已经变成了一场“看谁熬得久”的耐力赛。
但中国也已经不是十年前的中国了。通过多元化进口渠道,中国从巴西、阿根廷等国扩大大豆采购,减少了对美国大豆的依赖。这种“鸡蛋分篮放”的策略,让中国在谈判中有了更多回旋余地。
🕒 APEC峰会的关键时刻
10月31日至11月1日,APEC领导人会议在韩国庆州举行,这为中美领导人提供了一次关键会晤机会。微妙的是,中美设定的关税生效时间都安排在APEC峰会之后(美国11月1日,中国11月8日),为谈判留出宝贵窗口期。
这个世界已经很难回到WTO体系下的自由贸易时代。但中方明确表示,动辄以高额关税威胁不是正确的相处之道。中国与东盟本币结算额在前三季度突破62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3%——这些多元化合作正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美贸易战已使全球两大经济体付出实质代价。摩根大通模型显示,贸易战升级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概率接近6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警告,中美“脱钩”可能在长期内使全球经济增长减少7%。
但中美依赖的深度超乎想象。尽管关税战激烈,2024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仍高达890亿美元,涵盖金融、教育和知识产权等领域。苹果公司200家核心供应商中80%位于中国,英伟达超过四成营收来自中国——这些数字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全面脱钩只会两败俱伤。
✨ 未来的路
纵观这场贸易战,变卦似乎已经成了高频词。但就在这种看似混乱的变化中,中美关系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无论是关税威胁的撤回,还是稀土博弈的妥协,都体现了一种务实的理性——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避免两败俱伤的对抗。
接下来的路不会太平坦,但至少吉隆坡磋商为对话开了扇窗。当太平洋两岸的企业不再为关税变动焦虑,当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重拾稳定预期,这种确定性本身,就是对动荡世界的最好礼物。
或许正如商务部所言,前四轮磋商已证明中美完全能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分歧——这种共识,比任何临时性协议都来得珍贵。而10月31日夜晚发酵的这三大消息,可能就是这场漫长贸易博弈的一个转折点。
